|
| |
|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以pod模式打造城市桃源 |
| 加入时间:2025-11-13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 |
|
二十年生态修复路,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以pod模式打造“城市桃源”
城湿相融 金玉共生
初冬时分,浙江杭州西溪湿地,芦苇摇曳,水波潋滟,宛然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不少鸟儿如期飞抵这里越冬,在浅滩上觅食、嬉戏。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里看到黑脸琵鹭。”近日,观鸟爱好者向生宝在西溪湿地莲花滩收获“意外之喜”,用镜头“捕获”到了几只来此做客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这也是西溪湿地首次记录到该鸟种,显示出该区域优良的生态质量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今年正值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20周年。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经历了从“污水横流、河道淤塞”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生态蝶变。
断污清源 打出环境治理“组合拳”
西溪湿地片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总面积10.38平方公里,水域占比70%,涉及10个行政村、1.3万余人口,是我国首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次生湿地。若说西湖是杭州的璀璨明珠,那西溪湿地便是藏于这座城的“桃源”。
与如今曲水清幽、野趣横生的美景不同的是,这里也曾因人口膨胀、过度开发、工业污染而陷入“湿地萎缩、水质恶化、生物锐减”的困局。
因高密度水产养殖、临河建猪舍及污水直排等复合污染,水体质量持续恶化,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富营养化严重,河面常见垃圾漂浮物。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入侵,对农作物和苗木生长产生危害,湿地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生态链稳定性遭受严重冲击。此外,人车活动频繁,部分区域违章建房侵占生态空间,民居与工厂混杂,垃圾堆积,导致湿地生态功能受损、植被退化严重。
2003年,杭州市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为原则,打出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科学配水、生物治理“组合拳”,开启了一场历时20余年的生态救赎。
20多年来,杭州市陆续出台《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等系列文件,对湿地公园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执法主体等进行了规定,并统一规划、修复开发,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的共赢之路。
精细守护 构建湿地智慧保护新范式
随着修复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西溪湿地水文循环系统得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但围绕湿地保护的工作一直在接力。
近年来,杭州市划定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三个区域,对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实行相对封闭保护,远离人类频繁活动,为鸟类和其他生物营造静谧的生存环境;对桑基、柿基、竹基鱼塘进行严格保护,修复池塘、河汊、港湾等次生态环境,保留湿地生物栖息地。同时,注重文化传承,修复西溪人文生态,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湿地不仅成为自然生态的载体,更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
不同于青藏高原上的原生态湿地,在长达18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西溪从原始的湿地状态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如何将这一片城市次生湿地有机融入城市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
杭州市创新探索出“公园导向型发展”(pod)模式,在“湿地﹢公园”的思路指引下,构建起“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西溪天堂综合体”的空间格局,以合理利用促进更好保护。突出“游在西溪”,“西溪天堂”作为生态收储的国有建设用地,涵盖了商住休闲、湿地科普、旅游集散换乘、旅游服务等复合功能。突出“创业在西溪”,以蚂蚁金服、网商银行、浙商创投为代表的重点项目落户西溪谷,核心区年税收实现跃升,反哺了前期生态修复投入,形成了“保护—开发—反哺”的良性循环。
2024年3月,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试点项目——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试运行,依托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域水质动态监测、鸟类音视频智能识别、湿地旱化斑块预警等核心功能。
精细化管理背后是科技支撑:分布在全域的36套智能感知设备全天候追踪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活动,无人机每月两次全域扫描捕捉生态细节,ai算法综合评估湿地健康,高光谱设备监测水质解译准确率达85%以上。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还能实时核算湿地碳排放,结合土壤、植被、水体碳储量数据,精准评估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通过“星—空—地”构建而成的“生态大脑”,成为西溪湿地生态保护的坚强后盾。
点绿成金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黑脸琵鹭的首次到访只是西溪湿地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该片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达971种(较2005年新增750种),鸟类增至224种,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种;湿地水质明显提升,全面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部分核心区域可达到ⅱ类;湿地生态功能全面恢复,西溪湿地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的效果显著,aqi指数、pm2.5等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在杭州市主城区排名第一,“地球之肾”名副其实。
生态福祉普惠民生。如今,西溪湿地5.79平方公里免费开放区域年均迎客超500万人次;4000多户居民变身“生态股东”,湿地运营管理公司吸收员工近700人,保障村民安居乐业。西溪的蜕变让片区居民拥有“山青、水绿、天蓝”的良好生态产品,并享受到丰富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务,获得感与幸福感日益增强。
目前,杭州市以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pod模式,打造出“春踏青、夏观鸟、秋赏芦、冬寻梅”四季文旅ip,推动“湿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推“点绿成金”、生态变现。入园游客和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开园以来累计入园游客达6000余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超26亿元;西溪片区打造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圈,实现了区域产业从低散向高精的转型升级。
“这些年我目睹了莲花滩的生态越来越好,珍稀鸟类也越来越多。”向生宝感触地说道。
候鸟的翅膀为西溪湿地的生态投下了最真实的一票,随着保护修复工作的持续开展,这片水城相依的湿地正成为更多生灵的安居之所,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二十年接续奋斗,西溪湿地给出了“两山”转化的时代答案: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西溪湿地探索的pod模式,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为基础,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城市有机融入绿水青山大自然,让居民在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之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者赵宁 通讯员路雄英 王晴)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