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工业

 
共筑产业合作新生态 赋能汽车产业转型加速度
加入时间:2025-11-13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11月12日,第九届中德汽车大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中德汽车产业界围绕“共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新生态”展开密切交流,共话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浪潮,共探双边合作新机遇。这场汽车产业交流盛会,不仅彰显了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深厚根基,更让世界看到长春作为汽车产业高地的强劲韧性与前瞻视野。
  
  长春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见证了中国汽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从1953年中国第一座汽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到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第一辆红旗牌轿车相继在长春诞生,这座城市孕育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初心与梦想。
  
  历史的积淀与发展的实力,让长春成为中德汽车合作的天然沃土。
  
  自1991年一汽-大众合资公司成立,中德双方携手走过三十余载,共同推动了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今年10月,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在长春下线,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正是双方数十年紧密协作的生动注脚。
  
  如今,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将中德合作从传统燃油车领域推向电动化、智能化的全新高度。奥迪中国运营和变革管理部执行副总裁梅忆莲回忆,从1999年首款本土生产的奥迪a6在长春驶下生产线,到如今基于ppe平台的纯电动车型投产,长春有力印证了中德合作的成功。她表示,奥迪将进一步深化在华创新布局,让中国创新与奥迪基因深度融合,打造合作新标杆。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深刻变革,中国一汽以“平台创新”打造技术硬核实力,以“超级智能”丰富用户用车体验,以“产品矩阵”满足多元市场需求,以“生态合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海外突破”加速全球化布局。“高柔性纯电平台”“高性能混动平台”“高体验智能网联平台”三大技术平台以及年内将实现首飞的红旗“天辇1号”飞行汽车等,无不展现着“长春智造”的创新底气。
  
  中国一汽总经理刘亦功表示,中国一汽正加快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研发,期待与德国伙伴在前沿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德双向投资合作项目对接会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华推介长春国际汽车城,“当前汽开区已形成以中国一汽六大整车厂为核心,400多家零部件企业、60家4s店为支撑的‘整车+零部件+后市场服务’三位一体完整产业体系,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王华表示,未来,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紧密对接中国一汽“531”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同时,将积极推进一汽弗迪二期、富赛电子三期、300万支碳化硅逆变器等核心配套项目建设,持续释放更高能级的合作机遇。
  
  长春则以开放姿态拥抱转型,全力构建引领行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完备的产业生态、开放共享的应用生态,推动技术、产品、模式迭代升级,抢占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产业链,超前布局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基础设施,完善支持政策,丰富应用场景,着力培育“汽车+”新业态。
  
  会上,多位嘉宾表示,中德双方应继续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同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技术标准协同、数据安全与共享等挑战。德国企业代表呼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供应链稳定,中方代表则表达了持续扩大开放、深化合作的决心。
  
  “中德两国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国家,完全有能力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向更精准、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迈进。”正如相关领导在大会上所言,长春将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深化与德国在技术研发、标准协同、市场开拓等领域的合作。以进取之姿,共塑汽车产业的美好未来。(记者 马俊华)
  
  
[工业] 共筑产业合作新生态 赋能汽车产
[工业] 我国低碳冶金技术迈入世界第一方
[农业] 四中全会首提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林业] 广西为世界贡献红树林保护的中国
[林业] 广东东莞开启智慧护林新范式
[旅游] 广东着力做好文旅+文章
[林业] 福建武平打造集体林改促共富新样
[林业] 福建莆田系统推进助力海上森林重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公文岂能东拼西凑
光明时评:绿色消费就在身边
定金≠订金 双十一网购出现纠纷
补短板巩固垃圾分类成果
年轻人消费回归理性 双11如何
看旧品新话老街
奋进十五五 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城市更新 老钢都也能很宜居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单村独斗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