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明

 
襄阳推动生态美与经济活同频共振
加入时间:2025-11-18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蔡金海
 
  秋日清晨,东津新区浩然河畔,数十只白鹭展翅,掠过河面,又轻轻落在芦苇丛里。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群挑剔的“环境监测师”,如今成了城市新中心的常客,也成了湖北省襄阳市“十四五”生态答卷的鲜活注脚。
  
  “十四五”以来,襄阳把“生态立市”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绿色转型中持续发力,让“生态美”与“经济活”同频共振。这座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正以绿色崛起的姿态,绘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制度筑基 铁腕治污:生态保护撑起“大格局”
  
  作为汉江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城市,“十四五”期间,襄阳发布《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守住母亲河,发布《襄阳市鱼梁洲生态保护条例》护好“城市绿心”,推动《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多部生态环保地方性法规接连落地;分区管控、“一企一策”“一票否决”、举报奖励、污染防治攻坚考核、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大气治理智慧手段成了“千里眼”。整合工业企业在线监测、用电监控、视频监控、激光雷达扫描、走航车监测、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2025年通过这一系统交办、处置问题651个;2023年以来谋划完成工业企业大气治理项目1702个;2024年,pm2.5降到44.8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低;优良天数284天,为历年最多;重污染天数3天,为历史最少。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7.9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41.6微克/立方米)下降8.9%;优良天数220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率80.6%,8月、9月连续实现“双月全优良”,襄阳连续两年获评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襄阳蓝”成了市民朋友圈里的常客。
  
  土壤安全防线守得牢。完成212宗地块土壤环境调查,动态监管43家企业土壤、11家企业地下水风险隐患,加强腾退地块土壤环境监管,全市共37宗地块纳入优先监管清单,36宗已完成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两年保持100%。
  
  执法刚性底线守得严。襄阳持续完善执法惩戒机制,加强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衔接,“十四五”期间,全市共立案查处1386起环境违法行为,下达处罚决定941件,处罚款6339万元,移送环境污染犯罪案件30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定期筛查制度,完成索赔金额125万余元。群众关心的噪声、异味、污水问题,一个个有了着落。
  
  江清岸洁 流域共治:长江大保护绘就“新名片”
  
  “汉江清,襄阳兴。”作为长江最大支流的重要节点城市,襄阳把长江大保护扛在肩上,打了一场场流域治理的硬仗。
  
  襄阳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全市工业园区及化工企业、重点流域水污染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208个水环境问题;持续推进排污口整治,990个汉江排污口以及唐白河、沮漳河等重点支流86个排污口的整治任务均已完成;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一口一策”管理模式,纳入国家信息化监管平台。同时建立雨洪排污口动态监测网络,确保“水清岸绿”长效保持。滚河、蛮河等重点流域实施水质提升攻坚,强化支流沟渠、村庄污水、污水处理厂及养殖污染精准管控,水质逐步稳定。
  
  如今,汉江水越来越清了。1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6年保持100%,28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2年保持100%,9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漳河水质达到ⅰ类,汉江干流、北河、南河、沮河水质稳定在ⅱ类,淳河入选2025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汉江襄阳段水质,稳居全省水环境质量第一方阵,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流域治理的“朋友圈”越扩越大。制定《襄阳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襄宜荆荆”四地协同立法保护沮漳河流域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与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建立汉江干支流跨区域联防联治协作机制,与荆门市生态补偿机制落地实施。襄阳的流域共治经验,正在向外输出。
  
  农村水环境“提档升级”。“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162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65.9%,完成1287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和46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预计中央试点66条黑臭水体“十四五”末基本消臭。分散式污水治理设施建成后,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村里的“景观河”。
  
  绿满城乡 生态修复:全域增绿铺就“底色板”
  
  “城市绿心”草木疯长,街心公园百花争艳,乡村庭院瓜果飘香——襄阳以“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为笔,把绿色涂成了城市最浓的底色。
  
  国土绿化按下了“快进键”。城市实施“留白增绿”,推进立体绿化、老旧小区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朝着生态宜居目标迈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96%,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矿山复垦复绿成效显著,完成岘山1430亩矿山山体和火石山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城市伤疤”变身绿地公园;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图斑面积195.52公顷。保康县获评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谷城县“生态美县”建设被中华环保联合会评为“美丽县城”典型案例。
  
  城市生态品质不断升级。鱼梁洲“城市绿心”加快建设,全岛绿化面积1329万平方米,占比超过75%,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打卡胜地;汉江湿地生态功能持续提升,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155.5万亩、居全省第4,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连续两年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截至目前,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已记录到鸟类1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1种;谷城县汉江湿地公园获评第七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入选湿地保护荆楚样板试点建设单位,5处湿地被列为全国重要候鸟迁徙停歇地。
  
  “无废城市”建设成效亮眼。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2024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69%,超出省定目标9个百分点;开展固体废物管理4项课题研究,建成“无废细胞”862个,征集推广6类“无废细胞”典型案例。谷城经济开发区、湖北三环锻造公司入围国家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生态创建形成“梯队效应”。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创建4个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国家级:保康县、谷城县、南漳县,省级:枣阳市),获国家、省命名生态镇村628个;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31个,省级森林城镇10个、森林乡村60个,建设市级森林乡村179个、县级森林乡村814个。
  
  绿色转型 协同增效:生态优势转化“新动能”
  
  “十四五”以来,襄阳把减污降碳拧成一股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绿色成了经济发展的亮色,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产业绿色升级步子迈得更快。2024年共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34个,总投资超百亿元,减少碳排放近10万吨;开展企业环境问题深度治理专项行动,聚焦7个重点行业300家企业,完成1698个环境问题整治;推进“百企升级计划”,全市已创建a级企业3家、b级企业31家、绩效引领性企业15家,总数量排名全省第2位。2024年,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1家、绿色产品13类、绿色园区1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1个、绿色产业供应链1个,省级绿色工厂71家、绿色产品6个、绿色园区3个,整体数量居全省第2;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评第一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传统产业“老树发了新芽”。
  
  能源结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639.4万千瓦,占比超火电达56.1%,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作为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城市,襄阳瞄准产业优化、能源转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构建现代化绿色低碳工业体系。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2021至2024年累计降低18.57%,为绿色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绿色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推进小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小河港实现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水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铁水联运的绿色物流减少碳排放;城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全市拥有新能源公交车1171台,绿色公交车辆占比达93%,市民绿色出行率达78.4%;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治理,创新实施“绿色工地”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机制。绿色出行、绿色施工成了城市新风尚。
  
  生态价值转化之路越走越宽。保康县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旅游,建成尧治河、五道峡等5个国家4a级景区,2024年游客量达755万人次,旅游收入55亿元;谷城堰河村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跨过4万元大关。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超70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从制度创新到精准治污,从流域共治到全域增绿,从产业转型到价值转化,襄阳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下一步,襄阳将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完善生态机制、加快绿色转型,让生态美成为襄阳最持久的竞争力。汉江之畔,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还将展开更壮丽的篇章。
  
  
[旅游] 用细分产品满足银发群体旅游需求
[林业] 点绿成金碳路先行
[旅游] 首个旅游康养类水土保持生态产品
[林业] 宜昌首单鄂林碳票交易落地
[林业] 看湖南林业增收三原色
[旅游] 小城故事多:让更多宝藏小城焕发
[农业]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林业] 哈尔滨:以林为基兴产业以食为媒
森林可持续经营绘就两山转化重庆
内蒙古:绘就绿色发展画卷守护北
福建森林提质四大举措打造百姓幸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旧衣回收为何变套路回收
让废旧动力电池变身城市矿产
从四本账说说消费和浪费
手机套餐不应升易降难
多地推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
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福州市民共建共享口袋公园
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样本
发展银发经济 守护稳稳幸福
城市治理需要更多多管局局长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