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看湖南林业增收三原色 |
| ——油茶金 竹木绿 林下彩 |
| 加入时间:2025-11-20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 |
|
三湘大地,层峦叠翠。行走在青山翠岭间,油茶果实挂满枝头,雨后冬笋破土而出,林下药材盎然生长。
作为我国南方重点林区省,2024年,湖南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5849亿元,油茶、竹产业、林下经济三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分别实现产值934亿元、654亿元、671.5亿元,1221.9万吨森林食品端上百姓餐桌,45万吨茶油充实国家粮油供给,一幅生态与经济共生、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多彩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下经济”报道组走进湖南,感受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之势。
油茶产业
近千亿产业的“黄金密码”
霜降过后,株洲醴陵市金桥油茶种植基地1.3万亩油茶进入采摘的黄金时节。
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油茶树郁郁葱葱,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三五成群的采摘工人手拿编织袋穿梭在油茶林里,忙着采摘、装袋、搬运。
“这是优质的新品种,不仅果大、皮薄,出油率也高。”公司负责人邓日成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
世界油茶看中国,中国油茶看湖南。2024年,湖南油茶种植总面积达2371万亩,产量44万吨,综合产值934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湖南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精心布局。目前,湖南已形成衡阳、永州等7个油茶产业集群,24个核心县和52个现代油茶综合产业园。全省122个县(市、区)中,97个油茶林面积超1万亩,58个超10万亩。同时,湖南拥有油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23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8家,16家企业入选中国油茶产业“百强企业”。
走进湖南亚美茶油公司的5g智能产业园,科技感扑面而来。无人化的透明车间内,一瓶瓶油茶有序移动,在各种智能器械的紧密配合下,迅速完成灌装、装箱后,ai机器手臂自动码垛,无人驾驶叉车自动入库,几乎无需人工干预。
“一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天可灌装28万瓶茶油。”董事长侯喜容告诉记者,企业拥有日加工100吨鲜果的智能生产线、4条灌装线和6500吨恒温智能储油罐,年加工能力达2.4万吨,品牌产品走向全球10多个国家。
“当前,科技创新已贯穿湖南油茶全产业链。”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忠介绍。
醴陵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办油茶研究所,打造了一批知名乡土油茶专家,在20家油茶基地推广“密度调整、合理修剪、均衡施肥、花果培管”的油茶提质改造技术,实现了旱年不减产。湖南天华油茶公司对生产的茶油实行全体系品控,一瓶一罐一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即可看到油茶树生长环境,油茶果采摘时间、压榨流程等信息。
在株洲市地杰公司现代化育苗基地,基地负责人罗刚掏出手机,通过物联网平台软件,向记者演示自动化水肥管理。他介绍:“覆盖200亩核心区域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农药自动喷施设施,每年可出圃各类油茶苗、果树苗、造林苗、城镇绿化苗木1000余万株。”
林业经济与产旅融合让生态价值进一步释放。在祁阳唐家山油茶文化园,10万亩油茶基地不仅是“国家4a景区”,更成为网红打卡地。园区践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周边3镇20村4139户开展订单生产,带动户均增收4250元。2024年,这里举办的油茶博览、产学研活动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一片林子富一方百姓”。
在湖南,一批具备技术、品牌与渠道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各展所长,如同雁阵中的“头雁”,不仅推动油茶产业从单一榨油向食品、保健品、护肤品等精深加工领域拓展,更致力于研发、品牌与标准制定,带动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做精做强。金昌生物、淳湘农林等企业深耕茶油衍生产品,绿林海、农友集团等企业投入油茶专用有机肥、油茶机械装备生产……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共同托举起一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竹木产业
生态富民的“绿色银行”
湖南1825万亩竹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林农致富的“绿色银行”。2024年,全省竹产业年产值达654亿元,同比增长10%,230余万林农在竹产业链上就业增收。
“每实现1000万元竹加工产值,可以带动竹产业一二三产业实现综合收入3000万元,其中林农售卖原料竹获得直接收益在400万元左右。”湖南省林业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彭晓锋告诉记者。湖南启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园区建设“五年行动”,将竹产业纳入林长制考核,创新推出“林权贷”等金融产品。
“通过林权贷,我们拥有了5万亩竹林,建成6家竹笋初级加工厂。”湖南绿地公司总经理杨佩儒介绍,企业核心业务覆盖竹林经营、竹笋及竹制品生产销售,2025年有望实现销售额8000万元。
企业发展的同时,林农共享红利。“我们每年支付的竹林流转费就有350万元。”杨佩儒介绍,“同时,公司常年用林农150人,笋季用工量可达六七百人。”
班组长宋小凤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告诉记者:“以前我家15亩竹林自己打理,一年忙下来才挣几千块。”流转竹林后,宋小凤不仅每年能拿到1050元固定租金,还在公司初级加工厂上班,“每个月工资4000到4500块,一年下来能挣差不多5万块!上班离家近,照顾老人孩子都方便了。”
绿地公司所在会同县林业局局长蒋健告诉记者,为了解决竹材下山难的问题,会同县投入2000万元修建700公里竹林道,2025年再建200公里,使竹材采运成本降低30%。
在多项政策的助推下,“一根竹子”在湖南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湖南省竹木加工产品涵盖竹集成材、竹缠绕管、竹集装箱底板等多个门类,年产竹制日用品1434万件、竹工艺品385万件、竹家具605万件。桃江县、安化县、桃源县、绥宁县为中国竹子之乡,耒阳市、炎陵县为中国特色竹乡,浏阳市的实木楼梯生产规模全国领先,桃江县鲊埠回族乡的细木工板加工在我国南方举足轻重……一批竹木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强镇等融合发展模式蓬勃兴起,产村融合、区域协同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
林下经济
立体空间里的“多彩致富路”
10月22日清晨,中国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内已是一片繁忙:巨大电子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全国茯苓交易价格、物流动态、出口数据等信息;市场中央,一堆堆茯苓垒成小山,客商们围拢挑选,装卸小车有序穿梭。
这里是全国线上线下最大的茯苓交易中心,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
林下经济,是湖南林业产业的又一宝藏。2024年,湖南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3610万亩,产值671.5亿元,带动300万人就业,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
靖州县,是中国茯苓之乡,占据全国80%的菌种销售量、70%的茯苓加工和交易量。这里的茯苓,早已从简单的“土疙瘩”,成为中药饮片、茯苓酒、茯苓饼、茯苓面膜等320多种产品的主角。
“这里的茯苓来自全国,面前这批是从云南拉过来的。”经销商姚邵和告诉记者,作为市场的“销冠”,他的年销售量超过四千吨。
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是全国唯一的茯苓专业园区,吸引了修正、国药、上药等“三类500强”企业入驻。园区内,靖州国苓公司负责人王新芝介绍,“我们打造了湖南靖州茯苓科技小院,携手共建湖南省创新博士工作站。”作为中国茯苓之乡的“茯三代”,他们正推动茯苓产业从菌种选育到药食同源产品的全面升级。
在会同县广坪国有林场,大坡村的杉木林下箭叶淫羊藿长势喜人。林场总经理梁文斌介绍,林场建成箭叶淫羊藿高标准示范基地1300亩,与县内龙头企业合作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周边群众300余人就业,每年增收200余万元。
同样在大坡村,集体土地的杉木林下种满了草珊瑚。村干部李茂进告诉记者,2023年,通过流转集体土地,自己种植了500亩草珊瑚,并与知名药企签订了长期合同。“今年可以收割第一批草珊瑚了,预计收入一两百万元。流转土地的农户,每亩能有70元。还有60个林农岗位,每人一年收入3000元。”
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湖南探索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林农”“龙头企业﹢基地﹢林农”等发展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受保护、林下增效益的绿色发展新路径。靖州县创新“三权分置”,在地上、地表、地下分别设置经营权,发放不动产权证书。靖州县甘棠镇五里冲基地的“杨梅﹢茯苓”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双收;马园万亩示范基地构建“树上铁皮石斛、地表皇菊、地下茯苓”的立体种植体系,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通过“中药材﹢林下经济﹢研学康养”的融合发展,构建起了绿色循环产业体系。
林改赋能
激活发展的“制度引擎”
湖南林业产业繁荣的背后,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持续发力。
湖南省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纳入2024年~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和2024年度省委深改委重要改革事项,建立了具有湖南特色的制度体系。
聚焦“山要怎么分”,湖南加快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共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业务10.26万笔,面积1731.75万亩,计划用5年时间集中解决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对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在5个县市区探索发放收益权证2800本,既维护了林农权益,又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
聚焦“树要怎么砍”,湖南加快建立森林经营制度体系,启动实施全省森林可持续经营五年行动,组织对216个国有林场及部分县市区、自然保护地进行森林经营方案修编。不断优化自然保护地和公益林区划布局,全省507个保护地优化为265个。深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对编限单位实行林木采伐限额5年总控,采伐指标使用更灵活。
聚焦“钱从哪里来”,湖南深化金融创新,推动开发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将经济林木、花卉苗木、公益林天然林补偿金收益权、碳汇收益权纳入抵质押范围。近五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41.28亿元支持油茶产业发展。每年新增竹产业发展资金5000万元、林下经济专项资金4000万元。积极探索湘林碳票先行区建设,首批为8个县(市、区)签发湘林碳票,完成交易3006笔,金额342万元。
聚焦“单家独户怎么办”,湖南完善支持政策,设立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专项资金1000万元,确定20个适度规模经营先行县,按照100万元/县的标准给予奖补。全省集体林权累计流转1634万亩,流转率较2023年末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秋收时节,林业改革带来的红利逐渐显现。从湘东的油茶林海,到湘西的竹山菌田;从企业的智能工厂,到农户的林间地头,湖南正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4年,湖南林业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11%,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宋梅)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