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新规即将实施 监测市场将面临哪些改变
加入时间:2025-11-22  来源:中国环境app  
 
  国务院日前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当前,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主要包括监测技术服务市场和监测装备生产市场。面对两个市场“内卷式”低价竞争愈演愈劣,“劣币驱逐良币”日益突出等问题。《条例》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引导行业从无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重塑监测市场健康新生态。
  
  《条例》明确将技术服务机构和监测设备生产者、销售者纳入责任体系。要求技术服务机构具备相应能力,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开展监测及运维服务;对监测设备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规范的,向社会公布涉事生产者、销售者信息,并同步通报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处理。
  
  严把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准入关”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是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准入制度。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技术服务机构承担着提供监测数据等服务的重要职责。
  
  《条例》要求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张磊柱介绍,《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法律依据,同时设定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法律责任。
  
  “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的监测活动和提供的监测结果是否客观、公正、准确、有效,事关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和治理成效。截至目前,全国取得资质认定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共有8600余家,营收超过500亿元,从业人员将近30万人。”张磊柱说。
  
  为强化准入环节的源头把关,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更强、监测更准、服务更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进行了修订,将从监测机构的人员条件、场所环境、防篡改设备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基础必备能力等方面,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要求。这一对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定补充要求将于近期出台。
  
  同时,《条例》提出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将支持一批诚信合规、专业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优质机构脱颖而出。
  
  据悉,对技术服务机构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目前已在长三角等地初见成效。2021年至2024年,上海市信用等级较高的机构业务占比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达到了80%以上,且市场服务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从“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恶性低价竞争,逐步迈入“拼合规、拼质量”的良性发展轨道。
  
  严管不合格监测设备生产销售
  
  如果说严把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准入关”是筑牢监测数据质量的“第一道防线”。那么,规范监测装备生产市场,就是给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上了一道“双保险”。
  
  监测设备的优劣,从源头决定了监测数据的“出生质量”。《条例》明确要求开展自行监测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监测设备,加强对生产、销售不合格监测设备行为的监管和曝光。
  
  针对部分监测设备生产厂家故意在监测设备上“动手脚”,设置便于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后门”,《条例》规定,生态环境部门可以将设备有关情况以及其生产者、销售者向社会公布,并通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者、销售者依法处理。
  
  “我们将加快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例如设置设备身份唯一标识、核心计算公式封装、操作日志云端留痕等,给监测设备加上多重‘安全锁’。”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张大伟说。
  
  《条例》不仅提出使用符合标准规范监测设备的底线要求,还鼓励先进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将有力发挥鼓励创新与规范市场的双重效应。
  
  随着我国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步伐,无人机、走航车等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相关装备生产企业或将迎来一波利好。
  
  张大伟指出,我国规模巨大的监测业务场景,正在催生一批符合特定需求的“中国造”监测装备。在硬件上,以智能化、场景化、集成化为重点,支持研发一批精度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且经济实用的多参数一体化监测装备。在软件上,重点加强国产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监测网络智能运控等行业软件的开发应用。
  
  此外,为了尽可能做到“不入企”“零打扰”,《条例》要求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更多采用非现场检查方式。
  
  目前,各地正在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综合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测、用电监控、生产工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等多元数据,建立交叉互验的算法模型,进行智能研判。
  
  张大伟表示,下一步,将用好用足这些“千里眼”,做到“不入企”即可“无感”监控,不断提升监督监测效率和监督检查效能。(记者 李欣)
  
  
[旅游] 非遗+旅游:超越打卡的创新之道
[工业] 智能生态驱动转型升级
[林业] 甘肃正宁:造林护绿富农家
[农业] 金观平:着力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林业] 我国人均100棵树说明了什么
[工业] 新疆出台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
[旅游] 多个景区试水以免票模式带动消费
[农业] 太行山上,通村路产业路越走越宽
森林可持续经营绘就两山转化重庆
内蒙古:绘就绿色发展画卷守护北
福建森林提质四大举措打造百姓幸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让废旧动力电池变身城市矿产
旧衣回收为何变套路回收
让废旧动力电池变身城市矿产
从四本账说说消费和浪费
手机套餐不应升易降难
千年古都如何更有国际范儿
告别拎马桶 人民城市有高度更有温度
福建厦门:打造宜居城市 让百姓生活更
房屋体检有望在多个城市铺开
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