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明

 
陇原大地改革创新赋能生态振兴
加入时间:2025-11-24  来源:中国环境app  
 

  深秋时节,澄澈的蓝天映衬着陇原大地的满地秋实,一望无际的田野和连绵起伏的山峦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画卷。
  
  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甘肃省在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方面持续发力,推出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改革措施,构建起符合中央要求、彰显甘肃特点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实现了以改革开路、解难题、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制度筑基:构建全要素生态环境保障体系
  
  法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甘肃省锚定“水、气、土、声、生态”全要素治理目标,持续完善地方性法规与政策支撑体系,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坚实制度遵循。“目前,我省已基本构建起涵盖水、气、土、声环境、生态等全要素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立法层面,“十四五”以来,甘肃省密集出台《甘肃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有序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立法,逐步织密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防护网”。
  
  政策层面,省委、省政府精准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同步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流域补偿等配套制度,形成“立法引领、政策支撑、细则落地”的制度闭环。
  
  据介绍,自2018年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以来,全省已筛查案件线索1113件,办理赔偿案件480余起,涉案金额达6.025亿元,“环境有价、损害担责”成为全社会共识。
  
  机制创新:打造精准化监管治理格局
  
  改革的深度决定着治理的效能。
  
  甘肃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生态环境监管从分散治理向系统管控转变,构建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在管理体制改革上,甘肃省稳步推进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完成14个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上收”工作,成立5个派驻督察局,初步形成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系。同时,通过机构整合优化,设立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将原省环境监察局更名为省生态环境调查中心,实现了“执法+技术”的协同联动,大幅提升了监管能力。
  
  源头防控与过程监管形成合力。全省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率先构建起“1+5+15+n”四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划定952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557个,重点管控单元312个、一般管控单元83个,通过差异化保护、精准化管理,实现源头预防关口前移。依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公众端,已为1301个兰洽会项目、218个产业转移项目开展符合性核查,有效规避了企业早期决策风险。
  
  与此同时,甘肃省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模式,推动排污许可证实现“源头把控、过程管理、事后监管”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全省核发排污许可证数5521张,排污登记总数16202家。
  
  监测网络的“千里眼”“顺风耳”作用持续凸显。按照“陆河统筹、天地一体”要求,建成“9网1质控1平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及由204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41个地表水断面监测点、1293个国控和1184个省控土壤监测点位等构成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了气、水、土、声、生态全要素监测覆盖,为精准治污提供了数据支撑。
  
  创新赋能:激活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既要守住底线,更要激发活力。
  
  甘肃立足实际,在生态补偿、信用监管、绿色金融等领域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突破。截至2024年底,甘肃已与宁夏、四川、青海签订省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现黄河干流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省内8个市(州)24个县(区)签订上下游补偿协议,累计下达省级奖补资金3.6亿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气候投融资成效显著。在兰州试点基础上,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出台《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省级层面发布的气候投融资政策制度,利用甘肃省气候投融资产融对接机制,已促成21个项目获得绿色金融授信159.4亿元、到位贷款81.46亿元,为绿色项目落地提供了资金活水。
  
  碳市场交易稳步推进。前三个履约期甘肃22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100%完成共计4.44亿吨配额履约清缴,累计交易二氧化碳1502万吨,成交额9.25亿元。2个并网光热发电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获全国首批签发,共登记核证自愿减排量50万吨,绿色效益持续释放。
  
  信用监管与信息公开有力推进。甘肃将7100家企业纳入环保信用评价范围,归集各类信用信息3500条,以信用约束倒逼企业落实环保责任;组织开展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核定,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法定义务,实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应披尽披”,让企业环保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从制度完善到监管升级,从源头防控到创新驱动,在改革的推动下,祁连山生态持续向好,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ⅱ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步提升,一幅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优美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顾丽娟)


  
  

[工业] 中国制造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旅游] 四川持续拓展文旅融合路径
[旅游] 非遗+旅游:超越打卡的创新之道
[工业] 智能生态驱动转型升级
[林业] 甘肃正宁:造林护绿富农家
[农业] 金观平:着力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林业] 我国人均100棵树说明了什么
[工业] 新疆出台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
甘肃山丹改出绿水青山新生机
森林可持续经营绘就两山转化重庆
内蒙古:绘就绿色发展画卷守护北
福建森林提质四大举措打造百姓幸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财米油盐:秸秆变黄金 空气变馒
让废旧动力电池变身城市矿产
旧衣回收为何变套路回收
让废旧动力电池变身城市矿产
从四本账说说消费和浪费
各地将全面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
从南京看到城市如何实现更好发展
千年古都如何更有国际范儿
告别拎马桶 人民城市有高度更有温度
福建厦门:打造宜居城市 让百姓生活更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