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科技

 
用科技力量保护国宝红树林
加入时间:2024-04-1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来到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他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考察时,对红树林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林科院就瞄准红树林这一重要湿地植物,组织热林所专家团队扎根祖国南疆的沿海滩涂,开展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为科学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厚植了科学基因,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这一重要创新领域,脚踩泥滩、扎根滨海,致力于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我国红树林保护科学研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为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种质资源
  
  发挥良种壮苗先锋作用
  
  红树林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地带的滩涂浅滩,需要适应高盐、淹水、高温等恶劣潮间带环境。因此,筛选具有高抗逆性的红树林种质资源,提升苗木繁殖的适应能力是保护恢复红树林面积的重要举措和前提。
  
  热林所郑德璋、廖宝文和郑松发等专家带领的团队是中国林科院最早开展红树林研究的一支队伍,他们通过长期野外调查,获得了一大批宝贵原始资料,是我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的开拓者,代表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开展红树林恢复生态学研究。
  
  团队针对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成功引种扩繁莲叶桐、银叶树、水椰等濒危红树,大大改善了红树林苗木传统育苗成活率低、成本投入高的现状,红树苗木成活率抬高30%—40%,相关技术方法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研制出适用于海滩育苗的微胶囊促生菌肥,开发出pgpb微胶囊菌肥促生壮苗技术,使得红树林苗木接菌肥后,生物量增加49%—74%、造林成活率提高15%—30%,菌种保质期从0.5年提高至5年,为突破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极低的技术瓶颈提供了新路径。近年来,团队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和服务“双碳”战略目标,陆续开展了红树林退化死亡成因及恢复控制技术、高固碳红树植物种类筛选、碳汇林高效种植及配置技术等研究,为我国红树林碳汇林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团队集成研发的“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等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廖宝文研究员于2016年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团队于2018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中国林科院速生树木所吴志华研究员带领团队从红树林树种的适应性和繁育特性着手,开展了长达10余年的优良树种选择繁育等试验研究,选育出秋茄优良品系1个、木榄优良品系1个、桐花树优良品系2个,并确定桐花树为生长适应性优良、最适宜推广的乡土树种。创新提出秋茄和桐花树扦插基质配方3个,建立秋茄、桐花树苗木扦插繁殖技术2套,有效提高了红树林种苗的繁育效率和成活率。团队依托相关技术成果建立红树林等示范林500亩,为红树林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防治物种入侵
  
  筑牢生物防控绿色屏障
  
  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本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威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有互花米草、薇甘菊等。素有“海岸卫士”美誉的红树林,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抵制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此,廖宝文研究员带领团队首创速生红树植物生态控制互花米草及快速恢复红树林技术,阐明了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机理,实现大面积红树林恢复,速生红树植物种植2—3年后互花米草盖度由100%衰退至0—15%,5—7年与乡土红树植物形成复层林,解决互花米草入侵控制棘手难题,并建立示范林近万亩。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国林科院生态所湿地研究团队也加入这一研究领域,他们基于湛江红树林湿地中互花米草分布现状和生态特征,在多次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刈割+覆盖”的最小干扰、最低成本治理方式,在雷州半岛和北部湾推广应用,并开展了治理过程的全过程监测和跟踪评估,巩固生态治理成效,助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提升目标。
  
  有害生物常常表现出与入侵生物类似的暴发特点,廖宝文研究员团队率先研究并提出红树林急速退化的防控技术,对2012年以来首次在红树林区暴发成灾、致使红树林急速退化或死亡的蛀孔动物——团水虱危害,率先开展了应急防治研究,探明了规模化养鸭、海水污染所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是团水虱暴发成灾的诱因,提出截断污染源是综合防治的关键,研发出烟熏法、混合药剂涂抹法等多项应急消杀技术,使危害率由原来的60%减至10%以下,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
  
  柚木驼蛾在我国红树林大面积频繁暴发,对红树林生态安全和当地生态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曲良建研究员组建科研攻关团队,立足对害虫持久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研究提出了成虫期信息素监测-幼虫期专性微生物防治-蛹期释放天敌昆虫的生物调控策略。首次鉴定出对柚木驼蛾雄成虫具有引诱作用的活性化学物质,初步完成了高效专性微生物菌株和天敌昆虫筛选。通过对上述技术产品的研发孵化及集成和优化,团队将构建以柚木驼蛾为核心的全链条式持久型主动防控技术体系,筑牢红树林生态系统主动防御的“生物盾”。
  
  装备智慧监测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平台
  
  要想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演替规律,长期科学观测数据是关键。依托热林所建立的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是我国首个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紧接着,生态所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又联合共建了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生态站的组网布局为我国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平台支撑。
  
  生态所朱耀军研究员和团队成员自2010年就“盯”上了湛江这片红树林湿地,并长期“蹲点”守候。他们依托建成的生态站在广东湛江建成综合实验室600平方米,布设了20多个固定样地和10条监测样线,长期开展红树林湿地水、土、气、生要素观测研究,充当着守护这片“国宝”的“千里眼”“顺风耳”和“智慧脑”。团队还对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生物资源本底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在雷州半岛发现了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近危(nt)级别的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在我国的最大种群,对我国珍稀红树植物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受沿海滩涂立地可达性困难的限制,遥感成为红树林调查监测的重要手段。资源所森林和湿地遥感应用创新团队,在首席专家刘华研究员的带领下,赵峰副研究员等专家立足湛江红树林营造林核查需求,通过无人机遥感可见光和激光雷达同步数据,充分利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发展了机器学习和多潮位淹没信息结合的红树林识别方法,从单木提取、生长量、生物量参数提取方面,挖掘低空遥感智慧“天眼”的功能,实现了营造林精细化监测和核查目标。此外,生态所郭菊兰高级工程师团队创新应用物联网、云平台技术架构,研发了适用于红树林寒害和富营养化监测预警系统,提升了精细化监测水平。
  
  红树林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所青年专家王宇航博士创新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集遥感时间序列数据的红树林覆盖变化分析方法,研发了“红调宝”监测系统,结合卫星遥感和地面调查,阐明了红树林物候特征和生长规律,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红树林保育提供技术支撑。
  
  湛江红树林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重要节点。生态所龚明昊研究员团队研发了集声音记录、智能采集、精准定位和数据分析功能于一体的“监测通”软件,直接服务于湛江红树林水鸟监测和栖息地调查,解决了数据采集手段落后、工作强度大等难题,并系统分析了在雷州半岛水鸟栖息地质量和受胁状况,深入研究了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状况和种群动态,为迁飞通道上水鸟栖息地优化和质量提升持续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标准规范
  
  服务国家行业科学决策
  
  长期以来,中国林科院以热林所、生态所、速生树木所、森环森保所、资源所为主体的红树林研究团队承担了众多科技攻关项目,不断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相关技术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在我国南部沿海人工恢复红树林数万亩,为助力扭转全国红树林面积减少趋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众多成果基础上,中国林科院的专家继续致力于为行业发展、国家生态治理,以及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
  
  红树林湿地与海草床和滨海盐沼组成了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崔丽娟研究员团队牵头开展红树林湿地碳储量和碳汇能力估算研究。相关成果对于全面准确估算湿地碳储量及其源汇能力,科学制定湿地保护修复策略,助力我国林草“双碳”目标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还牵头编制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规范》林业行业标准,于2023年11月1日起实施,为规范红树林湿地监测体系、监测方法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红树林保护的标准体系建设。此外,森环森保所朱建华研究员作为国家温室气体“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组专家,参与核算了2005—2021年中国主要内陆和滨海湿地(包括红树林)的碳汇现状,相关成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两年更新报告》的重要履约内容,于2023年递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多年来,中国林科院制定了多项红树林国家和行业标准,助力我国红树林湿地保护的高质量发展。相关团队全程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备工作专班及专家委员会,参与起草“红树林之友”共同声明,并组织撰写红树林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集。今后,中国林科院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树林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开展“国宝”红树林研究,继续发挥合作平台作用,吸引更多国内外专家团队共同参与红树林保护,为保护红树林资源、构筑沿海生态屏障、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张晋宁 宋平)

  
  

[工业] 从工业老城到双碳新城 湖南湘潭
[旅游] 内蒙古兴安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林业] 推进森林粮库发展 让中国饭碗更
[旅游] 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旅游] 北京平谷:发展林花+林旅农文旅
[工业] 火电厂转型绿电厂
[林业] 守护好三湘四水的生灵草木
[林业] 森林疗养技术路线的五个特征
以绿为基铸就未来之城
推动长三角区域两山转化 健全生
两山合作社 推进生态富民
徜徉绿水青山 生态旅游释放假日
假日经济新热潮:绿水青山 小城
无废城市建设要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垃圾山中辟出战略能源通道
航司这样和绿色较真
资源回收企业不再担心缺第一张发
河北安平农业废弃物按下绿色处理
对标美丽中国建设新要求 构建新污染物
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全面筑牢生态根基
共赴绿色低碳之约 擦亮美丽中国底色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田园
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