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深耕生态游 唱响致富经
山西省壶关县大峡谷镇大河村
加入时间:2023-11-11  来源:农民日报  
 

大河村小吃街一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论断,如今在全国各地一批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起来的村子中,得到充分验证。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大峡谷镇大河村就是其中一个。
  
  大河村内,青龙峡和淅河汇合于此,是太行山大峡谷的著名景点之一。近年来,大河村由传统农耕村落转变成以旅游产业为主的村庄,全村269户819人,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800元增长到现在的2万多元,已成为远近闻名、靠发展旅游致富的绿色生态旅游村、乡村旅游模范村。
  
  靠山吃山,大河村实现生态转型
  
  然而,过去的大河村却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由于地处太行山大峡谷腹地,峰峦叠嶂,山大沟深,大河村村民多散居沟边、坡上,且土地瘠薄,人均耕地不到2分。
  
  改革开放后,许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但生活依然窘迫。在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旅游业开始逐步繁荣;2000年以后,壶关县着手开发太行山大峡谷旅游景区。当时,县旅游局主要开发附近的黑龙潭、十八盘景区,大河村虽然没有景点,但却是县里确定的第一个旅游接待村。大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接到任务,带领大河村民搞好接待服务,以解决游客吃饭住宿问题,大河村由此走上了旅游路。
  
  一开始搞农家乐并非易事。到底能不能吸引游客过来吃饭、住宿?能不能挣到钱?村民们起初对开民宿持怀疑观望态度。按照“干部干、群众看”的思路,王文周带头在自家搞起了农家乐,并联合5户,每家设10个床位左右,每张床位每天收10元。让他们欣慰的是,这些床位不仅能够住满,而且时常紧缺。2001年,其他村民也陆续搞起了民宿,84户参加,全村发展到700张床位。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其他景区逐渐也有了民宿等配套设施,村里的青龙峡却一直没有动静,游客都不来我们这里了。每周末只有300人入住,还有大约400个床位是空的,这可急坏大家了。”王文周说。
  
  其实,大河村地处太行山中,山川险峻壮美,淅水流于其中,还有大河村古村落遗址,以及曹操在此地作《苦寒行》诗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大河村有好山好水,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却一度面临“端着金饭碗,却在讨饭吃”的状况。
  
  于是,王文周决定由村集体共筹资金开发青龙峡景区。“我们使用一部分扶贫资金,一部分贷款,全村村民合力建景区、修水渠、铺步道……”2008年,青龙峡景区终于建成并对外开放。
  
  随着游客流量增加,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同时,大河村立足自身发展优势,依托淅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发展漂流项目,这也是其他峡谷所不具备的优势。于是,在市、县、镇各级支持下,“峡谷漂流”逐渐成为大河村的旅游招牌。
  
  目前,大河村形成了一业带动多业,实现了地不够种有饭吃、不出村有钱挣的局面。如今,全村已有千张床位的住宿接待能力,以漂流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成熟运营。
  
  产业先行,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大河村现由东坡、坡底、上坪、坡头、西圪塔、东坪等6个村民小组共13个自然村组成。走在四通八达的村道上,随便询问一个村民,都在村里有份“事业”。2016年,村民吕红艳和爱人通过贷款筹资80万元,开发了鸿汐客栈。“现在只剩下十几万没有还,这些年生意不错,日子越来越红火。”吕红艳说。
  
  在大河村金鑫旅馆外面的围墙上,展示着从省城太原或其他地方远道而来的学生们画的各色山水画,基本都是在大河村写生完成的。“旅馆一个晚上几十块钱,价格比较便宜,由于学生们常来,我这里快成美术学生写生的必住地了,每年可以收入20多万元。”老板李天生说。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村民在村广场固定摊位卖漂流衣物,在景区摆摊、当清洁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家都找到了增收致富的路径。
  
  今年60岁的秦秋风独自供养两个孩子上了大学。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村里给她安排了一份清洁工作,一个月3000元工资。同时,周末游客多的时候她还摆摊销售一些漂流用品。她说:“除了平时的收入外,孩子上大学时村委还给孩子一些经济上的支持,让自己轻松了不少。”
  
  村民李毅平时就对小吃感兴趣。今年三四月份,他和妻子兼顾三份工作,白天在景区摆摊、下午卖漂流用品,晚上与朋友合伙开了家烧烤餐厅。单烧烤餐厅一项,一年利润就可达十万元以上。
  
  随着漂流项目的火热,去年,村里专门设置了卖漂流衣物的摊位。村民们争着要摆摊,由于第一家位置好、生意好,都想在第一家卖。于是,村“两委”想了个办法,每家轮流在第一家摊位上摆摊,公平公正,让村民们和气摆摊。
  
  与一些农村缺产业、没活干相比,大河村实现了“只要肯干、就有收入”的愿景。每年3至10月是大河村旅游景点开放的时间,其中,7、8月份收入占全年收入的60%。
  
  但目前,很多大河村村民仍过着一种城乡候鸟式生活,每年3月,村民们从县城回到村里发展旅游,10月底关门后,他们又进城居住。今年10月,游客少了,幸福客栈的老板李永亮的媳妇早早去城里看孩子了;来年3月,她再回到村里,继续经营民宿。
  
  这样的候鸟式生活村民已经习惯了。但王文周告诉记者,冬季旅游淡季如何发挥旅游景点作用是村“两委”接下来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搭台唱戏,年轻一代回来了
  
  在村广场,记者看到小吃店各色美食,琳琅满目。每个店基本是村里80、90后年轻一代在打理。
  
  李敏是村广场“小敏家凉皮店”的老板,高中毕业后,在长治市一家烘焙店上班。今年3月,她回到村里开起了凉皮店。李敏说:“凉皮店生意不错,收入比外面打工高了很多,今年收入10多万元,在外面打工一年只有3万多块钱。”
  
  如今,像李敏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村里。这与村委吸引年轻人留下来的方式有关。今年村委开始在广场建立小吃店,实行“一户一品”政策,即每家每户经营的小吃都不一样,都要有特色,尽量做到,每家小吃正宗、不重样。
  
  “我们鼓励年轻人报名开店,让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另一方面,尽量给家里没有民宿、饭店和漂流摊位的年轻人机会,争取实现户户有产业、收入。”王文周表示。
  
  不同的是,与其他地方的小吃店自主决定上下班时间不同,村里的每家小吃店都要固定上下班时间,按时刷脸。
  
  “这是为了做好旅游服务,保障游客想吃饭的时候随时都能有的吃、吃得好。”妇女主任元连英表示。
  
  “小吃店里的桌子、空调等设施,都是村里配置的,年轻人不用投资就可经营,小吃店不需交租金,只需把当年利润的20%交给村集体即可。”王文周表示。这种方式给了那些没有足够资金的年轻人机会。
  
  村民元连英的儿子以前靠跑运输为生,如今在村广场开起了饭店。“今年3月份以来,饭店毛利13万元,给村集体交20%,还剩下将近10万的收入。”元连英高兴地说。
  
  大河村百姓腰包逐渐鼓起来了,但一个新的问题出现——贫富差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成立共同富裕协会,实现先富带后富。”王文周说,具体措施是大力发展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共富基金有民企自愿赞助,对困难户有村集体和基金共同扶持,帮助最困难的农户也能过上小康生活。(记者徐恒杰 崔建玲)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