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深耕生态游 唱响致富经
山西省壶关县大峡谷镇大河村
加入时间:2023-11-11  来源:农民日报  
 

大河村小吃街一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论断,如今在全国各地一批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起来的村子中,得到充分验证。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大峡谷镇大河村就是其中一个。
  
  大河村内,青龙峡和淅河汇合于此,是太行山大峡谷的著名景点之一。近年来,大河村由传统农耕村落转变成以旅游产业为主的村庄,全村269户819人,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800元增长到现在的2万多元,已成为远近闻名、靠发展旅游致富的绿色生态旅游村、乡村旅游模范村。
  
  靠山吃山,大河村实现生态转型
  
  然而,过去的大河村却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由于地处太行山大峡谷腹地,峰峦叠嶂,山大沟深,大河村村民多散居沟边、坡上,且土地瘠薄,人均耕地不到2分。
  
  改革开放后,许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但生活依然窘迫。在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旅游业开始逐步繁荣;2000年以后,壶关县着手开发太行山大峡谷旅游景区。当时,县旅游局主要开发附近的黑龙潭、十八盘景区,大河村虽然没有景点,但却是县里确定的第一个旅游接待村。大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接到任务,带领大河村民搞好接待服务,以解决游客吃饭住宿问题,大河村由此走上了旅游路。
  
  一开始搞农家乐并非易事。到底能不能吸引游客过来吃饭、住宿?能不能挣到钱?村民们起初对开民宿持怀疑观望态度。按照“干部干、群众看”的思路,王文周带头在自家搞起了农家乐,并联合5户,每家设10个床位左右,每张床位每天收10元。让他们欣慰的是,这些床位不仅能够住满,而且时常紧缺。2001年,其他村民也陆续搞起了民宿,84户参加,全村发展到700张床位。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其他景区逐渐也有了民宿等配套设施,村里的青龙峡却一直没有动静,游客都不来我们这里了。每周末只有300人入住,还有大约400个床位是空的,这可急坏大家了。”王文周说。
  
  其实,大河村地处太行山中,山川险峻壮美,淅水流于其中,还有大河村古村落遗址,以及曹操在此地作《苦寒行》诗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大河村有好山好水,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却一度面临“端着金饭碗,却在讨饭吃”的状况。
  
  于是,王文周决定由村集体共筹资金开发青龙峡景区。“我们使用一部分扶贫资金,一部分贷款,全村村民合力建景区、修水渠、铺步道……”2008年,青龙峡景区终于建成并对外开放。
  
  随着游客流量增加,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同时,大河村立足自身发展优势,依托淅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发展漂流项目,这也是其他峡谷所不具备的优势。于是,在市、县、镇各级支持下,“峡谷漂流”逐渐成为大河村的旅游招牌。
  
  目前,大河村形成了一业带动多业,实现了地不够种有饭吃、不出村有钱挣的局面。如今,全村已有千张床位的住宿接待能力,以漂流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成熟运营。
  
  产业先行,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大河村现由东坡、坡底、上坪、坡头、西圪塔、东坪等6个村民小组共13个自然村组成。走在四通八达的村道上,随便询问一个村民,都在村里有份“事业”。2016年,村民吕红艳和爱人通过贷款筹资80万元,开发了鸿汐客栈。“现在只剩下十几万没有还,这些年生意不错,日子越来越红火。”吕红艳说。
  
  在大河村金鑫旅馆外面的围墙上,展示着从省城太原或其他地方远道而来的学生们画的各色山水画,基本都是在大河村写生完成的。“旅馆一个晚上几十块钱,价格比较便宜,由于学生们常来,我这里快成美术学生写生的必住地了,每年可以收入20多万元。”老板李天生说。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村民在村广场固定摊位卖漂流衣物,在景区摆摊、当清洁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家都找到了增收致富的路径。
  
  今年60岁的秦秋风独自供养两个孩子上了大学。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村里给她安排了一份清洁工作,一个月3000元工资。同时,周末游客多的时候她还摆摊销售一些漂流用品。她说:“除了平时的收入外,孩子上大学时村委还给孩子一些经济上的支持,让自己轻松了不少。”
  
  村民李毅平时就对小吃感兴趣。今年三四月份,他和妻子兼顾三份工作,白天在景区摆摊、下午卖漂流用品,晚上与朋友合伙开了家烧烤餐厅。单烧烤餐厅一项,一年利润就可达十万元以上。
  
  随着漂流项目的火热,去年,村里专门设置了卖漂流衣物的摊位。村民们争着要摆摊,由于第一家位置好、生意好,都想在第一家卖。于是,村“两委”想了个办法,每家轮流在第一家摊位上摆摊,公平公正,让村民们和气摆摊。
  
  与一些农村缺产业、没活干相比,大河村实现了“只要肯干、就有收入”的愿景。每年3至10月是大河村旅游景点开放的时间,其中,7、8月份收入占全年收入的60%。
  
  但目前,很多大河村村民仍过着一种城乡候鸟式生活,每年3月,村民们从县城回到村里发展旅游,10月底关门后,他们又进城居住。今年10月,游客少了,幸福客栈的老板李永亮的媳妇早早去城里看孩子了;来年3月,她再回到村里,继续经营民宿。
  
  这样的候鸟式生活村民已经习惯了。但王文周告诉记者,冬季旅游淡季如何发挥旅游景点作用是村“两委”接下来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搭台唱戏,年轻一代回来了
  
  在村广场,记者看到小吃店各色美食,琳琅满目。每个店基本是村里80、90后年轻一代在打理。
  
  李敏是村广场“小敏家凉皮店”的老板,高中毕业后,在长治市一家烘焙店上班。今年3月,她回到村里开起了凉皮店。李敏说:“凉皮店生意不错,收入比外面打工高了很多,今年收入10多万元,在外面打工一年只有3万多块钱。”
  
  如今,像李敏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村里。这与村委吸引年轻人留下来的方式有关。今年村委开始在广场建立小吃店,实行“一户一品”政策,即每家每户经营的小吃都不一样,都要有特色,尽量做到,每家小吃正宗、不重样。
  
  “我们鼓励年轻人报名开店,让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另一方面,尽量给家里没有民宿、饭店和漂流摊位的年轻人机会,争取实现户户有产业、收入。”王文周表示。
  
  不同的是,与其他地方的小吃店自主决定上下班时间不同,村里的每家小吃店都要固定上下班时间,按时刷脸。
  
  “这是为了做好旅游服务,保障游客想吃饭的时候随时都能有的吃、吃得好。”妇女主任元连英表示。
  
  “小吃店里的桌子、空调等设施,都是村里配置的,年轻人不用投资就可经营,小吃店不需交租金,只需把当年利润的20%交给村集体即可。”王文周表示。这种方式给了那些没有足够资金的年轻人机会。
  
  村民元连英的儿子以前靠跑运输为生,如今在村广场开起了饭店。“今年3月份以来,饭店毛利13万元,给村集体交20%,还剩下将近10万的收入。”元连英高兴地说。
  
  大河村百姓腰包逐渐鼓起来了,但一个新的问题出现——贫富差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成立共同富裕协会,实现先富带后富。”王文周说,具体措施是大力发展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共富基金有民企自愿赞助,对困难户有村集体和基金共同扶持,帮助最困难的农户也能过上小康生活。(记者徐恒杰 崔建玲)
  
  

[农业] 环境美成就产业兴
[旅游] 提升文旅产业精品意识
[工业] 中经评论:煤电低碳改造需外补内
[农业] 浙江乡村整村经营促蝶变:富口袋
[农业] 浙江宁海:唤醒沉睡资源 空心村
[旅游] 中央发文 东北冰雪经济再迎政策
[旅游] 新增7个 中国的最佳旅游乡村全
[旅游] 免签朋友圈扩容 邮轮旅游热潮涌
陕西安康在青山绿水间绘就安居乐
两山转化这道必答题 安顺这样解
以百千万工程为谱 奏响乡村振兴
从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
乡镇如何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防外卖浪费新规出台:不得传播暴
地沟油如何变身航空燃油
向面子工程坚决说不
粮食减损等于绿色增产
人民论坛:节约三问
让城市更安全更智能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
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座超大城市如何成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
新型城镇化 因人更精彩(评论员观察)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