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增绿举措

 
守护湿地之美 发展向绿而行
——我国湿地保护成就斐然
加入时间:2023-10-12  来源:光明日报      
 

  秋高气爽,微风拂过,葱茏的苇草随风摇曳;粼粼波光上,片片浮萍被阳光笼罩着缕缕金黄;不远处,几只白色身影掠过水面,为这片静谧增添了灵动的气息……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里,秋日的湿地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感受自然的静谧和诗意。

  走进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滩涂、盐沼之上,芦苇、盐地碱蓬、罗布麻等丰富多样的植物,与各类珍稀濒危鸟类相伴,呈现着湿地的灵动之美;青海湖畔,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一系列最严格的保护举措,让珍贵的高寒湿地得以休养生息,保留了青藏高原原始壮美的生态景观。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十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湿地之美为广袤山川大地更添亮色。

       生意盎然湿地景观重现

  近海的茫茫蓝色里,绿意交织伸展,形成一片葱茏的海上绿洲。这样的场景,在海南近海的红树林湿地上随处可见。

  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片的红树林下,鱼虾在浅水中游弋;葱茏的树冠之上,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飞舞嬉戏。在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21种红树植物样貌各异,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呈现着独特的海洋生态和湿地景观。

  海南岛是我国红树植物的分布中心。这里红树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类型多样,拥有我国发育最好、最高大、最古老的红树林。然而,多年前,这里曾是另一幅图景。

  “低水平、不合理开发,对资源过度利用,导致了生态系统退化,资源损毁。”海南省林科院湿地研究所所长钟才荣告诉记者,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围海造田、挖塘养殖、城镇化和码头等建设,曾让海南红树林遭遇严重损毁。海岸带的养殖池塘排污,使近海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海漂垃圾堆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大量的红树植物成为珍稀濒危植物。

  为有效遏制生态恶化状况,一系列湿地保护措施陆续出台。《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海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发布,明令禁止对红树林的砍伐及其他破坏行为,加强了对珍稀及有代表性红树植物的保护。同时,相关部门严打毁林挖塘行为,开展大规模退塘还林。

  “目前,海南红树林面积在以较快速度增加,科学保护修复理念得到逐步推广,珍稀濒危物种也得到了较大保护。”钟才荣欣喜地说,2020—2022年,海南新增人工红树林面积1260多公顷,2023年预计增加300公顷以上,红树林总面积将超过7300公顷,保护成绩斐然。

  水生植物繁茂,碧波荡漾,候鸟翔集……在全国各地,保护和修复举措让生意盎然的湿地景观重现。

  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战,不断加大立法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国际合作等力度,把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在湿地保护进程中,我国相关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完备,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工程规划体系日益完善,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形成,对外履约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安排中央投资98.7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53个;实施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等项目3000余个,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谭光明表示,目前,我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以占全球4%的湿地,承载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的主要需求。我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2200多个,同时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

 �年的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上,我国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成果。结果显示,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湿地总面积比上一年有所增加,水质呈向好趋势,水源补给状况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有所提高,湿地植物达到2391种。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明显,黑龙江、湖北、山东和海南等地的退化湿地得到有效恢复。

       法规制度为湿地织就“保护网”

  湿地碧水,绿树成荫,游船荡漾。在广东麻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入秋后,行走在步道上,赏一汪湖水,参观渔人码头,品尝岭南美食,成为不少市民休闲放松的方式。

  麻涌镇水系发达,华阳湖位于麻涌镇4条主要河流的交汇处。良好的水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曾经吸引了上百家企业、养殖场聚集于此,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河涌淤塞,水体黑臭……麻涌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恢复生态,这里退出了一批污染企业和非法养殖场,对华阳湖开展了截污清污、清淤疏通、修复水体、美化堤岸等工程,还建成了22公里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水上绿道,实现“水水相通、路随水走”。

  近年来,为了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广东省探索实施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湿地公园发展模式,湿地公园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打造出一批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湿地公园。

  我国湿地保护的力度还在不断加强。湿地保护,离不开相关制度织就的“保护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省级层面累计建立97项湿地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湿地保护政策制度体系,开启了全面保护湿地新阶段。2022年6月1日,湿地保护法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开启法治化新篇章。

  湿地保护法实施后,我国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根据湿地保护法,我国将全面保护湿地,科学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优化湿地保护体系空间布局,加强高生态价值湿地保护,形成覆盖面广、连通性强、分级管理的湿地保护体系。同时,将采取近自然措施,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重点开展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

 󈄶月10日,国家林草局发布了我国湿地保护的最新举措——我国已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河湖长制考核范围。此外,我国已实现重要湿地疑似问题卫星图片判读全覆盖,开展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相关专家指出,目前,中国湿地保护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形成湿地保护的“中国模式”。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科学编制重要湿地修复方案,优先在30个重点区域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根据相关规划,到“十四五”末,我国将恢复湿地100万亩,营造红树林13.57万亩,修复红树林14.62万亩。

       “生态画笔”让人民共享绿色空间

  入住散落在梯塘、稻田小微湿地之中的民宿,感受稻田万顷、百里竹海;走近秋日的溪塘、田园,亲近水清、岸绿、鱼游的湿地风光……

  在中秋国庆假期,重庆梁平的特色乡村小微湿地景观,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这里的稻田湿地很有特色,我们选了一家乡村民宿,假期经常到湖边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觉很舒适惬意。”来自陕西的游客罗女士说。

  梁平位于重庆市东北部,408条纵横交错的水系、78座规模以上星罗棋布的湖库、80万亩广袤无垠的稻田湿地等水域资源,让这里形成近2万公顷湿地,湿地率近11%。

  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宣教科科长余先怀告诉记者,近年来,梁平区积极构建城市湿地连绵体和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形成以“小微湿地+”为特色的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打造出“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生态画卷。

  “依托湿地生态优势,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乡村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模式。”余先怀自豪地说,梁平已经建成400余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通过构建乡村湿地生命共同体,形成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湿地康养、湿地旅游四大生态支柱产业,带动了农户们增收致富。

  在梁平礼让镇川西村,优美环境带动了生态乡村旅游发展。川西村连续3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梁平区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田园湿地风光、动物自然栖居地、稻作文化乐园等特色景观,让这里成为重庆最佳夜游线路,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进一步实现。

  “生态画笔”正在描绘绿色、生动的发展蓝图,在广袤的中国大地,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位于松花江流域的富锦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退化湿地保护修复,如今芦苇荡漾的湿地生态重现。湿地公园吸引了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贵鸟类,也吸引了游客到来。不少村民从种田转行做导游、开游船,吃上了“生态饭”。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村民们还获得了中央财政1000元/亩的补贴。

  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里,纵横的河汊、池塘、湖漾,成就了秋芦飞雪、火柿映波等景观。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经过文旅开发,湿地公园打造了花朝节、探梅节、龙舟节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近500万人次造访游玩,营收超过3亿元,还创造了1500个就业岗位。

  据介绍,作为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一个创新实践,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数说

  我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以占全球4%的湿地,承载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的主要需求。

  到“十四五”末,我国将恢复湿地100万亩,营造红树林13.57万亩,修复红树林14.62万亩。

  截至目前,全国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共有国际重要湿地82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国家湿地公园903处。(本报记者 姚亚奇)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