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精细治理绘就美丽中国
加入时间:2023-11-1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琪嘉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要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会议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地方实际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精细化建设,通过一项项具体行动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在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持续提升政策效能和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明显成效。
  
  精细化的前提是有目标导向,精细化治理的过程是方向明确下的“工笔画”。整个过程要统筹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目标和预期、量变和质变、激励和约束的关系,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切实转化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政策举措。
  
  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是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精细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价值取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的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是精细化攻坚、治理的着力点,做好这些,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将防治工作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协调推进,才能进一步形成破解难题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和参与污染防治各方主体的预期形成良性互动,更加有助于政策推进落实。做细做实这方面的相关工作,还要在构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结合地方实际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也是做好精细化建设的关键前提。党的二十大围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扎实完成这些任务,首要立足点就是我国的实际国情,充分考虑地区发展差异,从而为分类施策、分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应充分考虑区域的产业结构现状和转型升级步伐节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更是对精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应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在不同类型空间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理,在清晰界定的前提下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更是要提升政策的系统性、集成性,妥善处理好清洁低碳转型、技术升级、稳健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动态平衡。
  
  精细化建设考验的是统筹协调的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涉及的众多环节有技术层面的,有管理层面的,有生态环境保护本身的内容,也有促进产业顺利转型升级的关联考虑,涉及的各类主体诉求客观上也不会完全相同。拟合好各类关系,就要有高水平的精细化建设,缺少了任何一方面的支撑,建设的成效就会打折扣。在精细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等等。这些长效机制都是精细化建设的具体内容,需要按照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在制度设计、行动方案、配套举措等方面形成系统和集成。
  
  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要通过精细化建设形成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良性互动的格局,产生协同推进的合力,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作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