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
加入时间:2023-11-25 来源:经济日报
|
|
|
初冬时节,漫步位山黄河公园,平坦整洁的道路蜿蜒伸展,水面微波荡漾,木栈道游人如织,“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白鹭、灰鹅等国家珍稀鸟类频繁光顾。
位山黄河公园曾是位山灌区的沉沙池区。“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揭不开锅”……这曾是多年前沉沙池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这里实现了从“遍地流沙”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蝶变,成为风景如画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3a级景区。
作为全国第五大灌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省最大的灌区,位山灌区是引进与配置黄河水资源的主要工程,承担着引黄济津、引黄入冀补淀跨区域调水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向天津、河北地区供水近200亿立方米。
引黄必引沙。位山灌区在长期造福百姓的同时,每年有大量泥沙堆积,导致沉沙池区土地次生沙化失调、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形成了这一占地3.5万亩的全国最大的沉沙池区,池区涉及4个县(区)、5个乡镇、92个村庄、8.6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面积位于聊城市东阿县境内,一度造成了区域性贫困。
2016年,聊城市把位山灌区沉沙池区列为全市四大扶贫片区之一,形成了沉沙池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规划,按照“政府政策性主导、社会多元化投资、产业市场化运作、突出水文化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出了沉沙池区泥沙高地覆淤还耕技术。通过把池区清淤堆积的泥沙平整成高地,达到设计高程后,再覆盖原状土,然后配套水利基础设施还耕于民,还耕面积约2000亩,变泥沙为沃土良田。
如今,建成的沉沙池区一期旅游项目——位山黄河公园,带动特色种植、民宿、农家乐、乡村采摘、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助推沉沙池区乡村振兴。
东阿县把位山灌区沉沙池区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设了1.2万余亩的生态修复提升项目,规划了黄河沉沙池水体防护区、多彩农林区、湿地保护区等板块,有效控制了沉沙池区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典型。
沉沙池区旁边的东阿县刘集镇北崔村走上生态发展之路。2002年,北崔村开始发展黄金梨产业,目前种植面积达到2300亩,涵盖黄金、秋月、新高、晚秀、华山等优质品种。这些枝繁叶茂的梨树不仅进一步固住了风沙,涵养了水源,改善了环境,还大幅增加了群众收入,每亩净收益达到1万余元。“现在我们村大部分的人都种梨树,我们的梨不仅卖到北京、上海、济南,还出口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意大利等国家。”北崔村党支部书记曹兴民说。
东阿县深挖造林空间,大力实施“一村万树”行动,依托村民房前屋后、院内沟旁等闲置地块发展经济林木,建成“枣树村”“石榴村”等“生态村庄”76个,人均增收1000余元,全县经济林面积达1.9万亩,林果年产量达3.02万吨。
目前,东阿县全县林地面积达16.9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22.78%,黄河沿岸森林覆盖率达48%。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黄河东阿段实现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建设全覆盖,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黄河百里生态长廊。
丰富的林木资源为东阿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位于东阿经济开发区的东阿县新型建材产业,拥有规上企业35家,建材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型建材产业集群被评为市级特色产业集群,2家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兴隆村的环境大变样,不但没有了尘土飞扬,而且出门就是湖泊,满眼都是绿树。”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李尚龙说。
“兴隆村距位山黄河公园只有500米,有不少村民在公园里工作。现在,我们村不仅富裕了,环境也变好了。”兴隆村74岁的村民庄彦树说,他的儿媳妇也在位山黄河公园里打工,最多时每月能赚4000元。
今年30出头的周润秋是一名硕士研究生。2021年,她回到家乡太平新村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锦鲤养殖等产业,为农业经济带来新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原本在外打工的裴海涛夫妻也回到家乡,利用村里废弃坑塘开展锦鲤养殖,通过“鱼菜共生”模式建立了集锦鲤养殖、电商销售和观光垂钓于一体的融合产业,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太平新村还发挥村庄临沙傍水的自然优势,与旅游公司开展合作,共同打造露营基地,将研学教育、亲子休闲、果蔬采摘等项目有机结合,成就家门口的“诗和远方”,让太平新村的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本报记者 王金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