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故事

 
广东入选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
加入时间:2024-07-08  来源:环保在线  
 
  6月25日,自然资源部发布首批1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广州市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成功入选。
  
  自2021年9月从化区获批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以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区分局立足区域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积极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探索创新,根据从化“一带四区”资源本底和优势特征,因地制宜形成源头修复与生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老城市新活力、区域协同与产城融合4种整治模式,分步推进10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示范片区,统筹谋划97个整治项目,不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生态更绿: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水画卷
  
  从化区通过“源头修复与生态价值实现”整治模式,积极践行“两山”转化理念,引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推进流溪河流域上游30条一级支流全达到ⅱ类以上水质,建成碧道111.8公里,助力从化入选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区,让一度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确定为野生绝迹的唐鱼数量恢复到了8万多尾。积极推进鸭洞河治理工程,其中一期整治105国道上游约0.9公里,二期整治9.7公里,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小镇“迎客厅”,荣获“广东省生态修复设计单项奖”。推进顺兴石场生态修复项目综合运用边坡生态修复、土壤修复、植物修复、生态景观塑造等生态修复技术,完成对项目范围约1200亩的整治修复工作,入选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乡村更美: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从化区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结合,鳌头镇万亩良田示范片区通过完成约7000亩土地流转与约6600亩农田主要整治工序,盘活利用龙潭旧镇墟沿街百余栋旧厂旧屋的闲置低效建设用地资源,引入越秀集团风行田园综合体产业项目,打造集游景点、住民宿、品美食、购特产、享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区。同时,开展村庄集中整治,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通过修缮徐家大院、财神庙、刘氏宗祠等历史遗迹,完善村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弘扬醒狮、上灯等传统习俗,打造民俗集聚地,推动民俗文化薪火传承,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建筑风貌提升,彰显岭南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厚重、特色鲜明的美丽村庄。
  
  村民更富:提高乡村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
  
  从化区通过小财政撬动社会大资本,万亩良田示范片区依托政府财政资金3000万,申请6.7亿元专项债用于工程费用,并吸引越秀集团投资约8亿元、区属国企投资约3800万元,预计可实现村民租金收入约0.1亿元/年,带动项目区域村集体年平均增收15万元以上。目前已至少带动就业人数共256人,其中当地就业人数78人。同时,通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等建设用地整理模式,启动高埔创智谷首期780亩开发建设,对园区范围内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提质增效。目前已批复22个工业项目增资扩产,预计可释放174宗共计约1.3万亩存量工业用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化区分局将继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面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工程、绿色工程、惠民工程,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路径,全力打造国际大都市近郊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广州样板”“湾区经验”。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海南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规划赋能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五彩椒带来多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物种新
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逾80%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