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农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夏粮已获丰收
加入时间:2024-07-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2.5%,创历史新高;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加29万吨,肉蛋奶总体供给充裕——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加大农业生产支持力度,农业经济呈现诸多亮点。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总体看,上半年,我国夏粮取得丰收,农业经济平稳运行,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粮已获丰收
  
  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这是近9年夏粮增产幅度最大的。”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说。
  
  韩俊分析,今年夏粮能够获得丰收,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面积稳住。去年各地积极应对秋播的不利条件,实现了应种尽种。夏收小麦面积3.46亿亩,在历史高位上再增加47.5万亩。二是单产提高。今年夏收小麦亩产提高10公斤,增长2.6%。经测算,单产提高对夏粮增产的贡献率超过90%。
  
  韩俊表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聚焦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比如对小麦集成推广了深翻整地、播后镇压、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在关键农时全覆盖实施“一喷三防”,抓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应急防治,夏收期间组织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跨地区作业等,增产、减损协同发力,取得良好成果。
  
  夏粮已获丰收,秋粮形势如何?韩俊介绍,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秋粮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目前,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高于去年,但是成灾面积同比减少600多万亩。
  
  当前正值防汛抗旱的关键期,也是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韩俊表示,将时刻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尤其要盯紧主产区和重灾区。加快灾后农业生产恢复,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人员下沉一线,进村入户蹲点包片,精准精细指导服务,奋力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712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增长0.6%。其中,猪肉、羊肉产量有所下降,牛肉、牛奶、禽肉、禽蛋产量稳定增加。
  
  “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王贵荣说,生猪出栏同比减少,存栏环比有所增加;牛羊生产较为稳定,牛奶产量供应充足;家禽生产稳步发展,禽肉禽蛋产量增加。
  
  从具体数据看,上半年,猪肉产量2981万吨,减少51万吨,下降1.7%;牛肉产量328万吨,增加12万吨,增长3.9%;牛奶产量1856万吨,增加62万吨,增长3.4%;禽肉产量1182万吨,增加70万吨,增长6.3%;禽蛋产量1703万吨,增加45万吨,增长2.7%。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表示,目前生猪产能处在绿色合理区域,下一步要盯住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调控“总开关”,抓好产能调控和政策保障等配套措施,努力确保产能稳定在合理区间。对肉牛和奶牛,引导养殖场户优化调整牛群结构,适度淘汰老龄和低产牛,使生产发展与市场需求更好匹配。指导各主产省落实好生鲜乳增量收购补贴和喷粉补贴等纾困措施,推广节本增效饲养模式。
  
  “还将大力推进畜牧业设施化、组织化、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王乐君说,推动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和签订购销合同等方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养殖场户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深入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过渡期的第四年。上半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达到3274万人,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总规模连续3年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是14051元,到2023年已经增加到16396元,增速持续超过全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韩俊说:“3年多来,我们保持帮扶责任、政策投入、区域协作、工作体系总体稳定,各方面协同发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已有60.4%的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的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
  
  “我们将持续发力强化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韩俊说,产业方面,保持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比重要稳定在60%以上,根据脱贫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就业方面,目前务工收入占到脱贫群众收入的68.7%,这方面要用好劳务协作、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千方百计拓展脱贫人口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确保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本报记者邱海峰)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农业] 通江银耳何以长成35亿元大产业
[旅游] 边关引客如潮 国门游热力十足
[旅游]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再添7个
[工业] 把绿色制造融入企业战略决策
[旅游] 广西文旅亮相香港国际旅游展
[农业] 杨梅压枝迎客来 乡村振兴添“梅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江西南昌:林下“掘金” 绿富共
磴口县:光伏治沙,“绿洲”带来
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四川文旅
青海湟中:冷凉蔬菜产业成农民增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老人去游乐园被拒 入园门槛也需更适老
把城市更新成果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幸福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