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让乡村有名更扬名
加入时间:2024-10-1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磊
 
  民政部启动“乡村著名行动”以来,截至今年8月,全国已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3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33万块,大大提升了地名的数量密度和标准化程度,让“无名”的“有名”,让“有名”的“扬名”。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羊肠小道、蜿蜒小河永远回荡在记忆深处。对很多人来说,地名不仅仅是经纬线交织的地理符号,更是伴其成长的印记。地名兼具指称性与历史性,是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我国有数十万个行政村、数百万个自然村和居民点,使用超过千年的古村落名数以万计。一个个地名,承载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一名历史地理学家指出:“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正因如此,对乡村居民点、道路街巷等进行规范命名,当怀有对历史的敬畏,充分关照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沿革以及社会观念,推动乡村“著名”工作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诗人诗句中的愿景,正在广袤乡村成为现实。时下,为乡村“著名”已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防止命名简单化、随意性、盲目性,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此前,针对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洋地名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仅群众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而且也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这也提示我们:为乡村“著名”,不能只靠闷头冥想,而要与历史展开“深情对话”,向当地居民征集建议,提高地名文化内涵,彰显乡村和美气韵,让地名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特色符号。
  
  如今,人们对乡村空间精细定位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入实施以及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规范地名既有助于指路辨向,也能助力完善乡村治理。在湖南泸溪县五果溜村,农田旁一条乡道立起了“五果路”的路牌,为游客指引方向;在浙江等地,一些乡村安装的“数字门牌”,成为当地村民享受便民服务的“入口”……为乡村“著名”并完善相关设施,解决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命名不规范等问题,有利于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活跃乡村文化,让地名焕发出新的价值。
  
  “著名”也是助发展。让地名承载的文化内涵,连接人们的精神追求;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助力打造精品旅游示范带;推出带有地名标志的“乡字号”农产品……让地名在传承发展中彰显新光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吸引力、发展助推器。
  
  
[林业] 广东植树造林新风尚形成
[旅游] 中经评论:激发暑期文旅消费新动
[工业] 该如何遏制污染治理者造假的行为
[工业] 拒绝一问三不知 企业环境风险防
[林业] 广西桂林林下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
[林业] 湖北武汉口袋公园建设提质增速
[农业] 美丽乡村如何既扮靓面子又做实里
[农业] 山东东营:地下热能为农业节本增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海南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规划赋能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五彩椒带来多
以旧换新势头不减 汽车销量腾飞
坚决防治纠正政务服务面子工程
让无标签饮用水瓶有迹可循地循环
丰城赣江畔 垃圾场变身智慧停车
零差评沦为谎言 如何买到真商品
以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美丽城市建设
见缝插绿 口袋公园激活城市发展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物种新
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逾80%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