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林业

 
让森林得到更好管护
加入时间:2022-09-21  来源:人民日报  
 
  2012年以来,北京相继启动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为首都增添了超过200万亩森林,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林子多了,如何更好管理?2018年以来,北京率先启动新型集体林场建设,进一步提升森林管护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一堤运河水,两岸花香浓。
  
  在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畔的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所管辖的生态林地内郁郁葱葱,林下种植了芍药、玫瑰、月季等花卉,层次分明。
  
  2018年以来,北京决定重点探索在平原地区、浅山区发展集体林场,创新集体林经营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型集体林场建设。截至目前,北京已在通州、朝阳等11个区的94个乡镇建成96个新型集体林场,经营管护1770个村的210万亩集体生态林,为当地提供16038个就业岗位。
  
  新型集体林场带动养护管理体制转变
  
  通州区林业工作总站站长杨艳锋介绍,新型集体林场是在集体林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由属地政府主导、当地集体企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成立,实施集体生态林养护、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集体所有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通州区是北京市平原生态林资源体量较大的行政区。为破解发展瓶颈,通州区全面实施新型集体林场管理体制,以乡镇为单位,分两批组建成立了9个新型林场。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努力,目前通州区集体林场养护经营总规模近25万亩,实现了养护管理体制的转变。
  
  努力提升森林质量、增加生态效益
  
  保护好、经营好森林资源,是新型集体林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新型集体林场模式下,各乡镇新型集体林场努力提升森林质量、增加生态效益,对生态林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增加了生态林的内在活力。
  
  通过建设集体林场,成立一个稳定、长期、就近的管护队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林业改革发展处处长陈峻崎表示,集体林场通过严格的绩效管理体系,把“调密度、补幼苗、沃土壤、丰物种、防病虫”等林木管护措施落到实处,林木管护水平大为改善。经调查,新型集体林场与其他养护单位对比,林木当年生长量比对照提高8.9%以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比对照提高12.6%。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处长王金增表示,北京地区新型集体林场管护集体生态林,解决了以前部分公司管护存在的短期性、营利性、不连续性与生态林管护本身需要的长期性、公益性、当地农民参与的社会性矛盾,新型集体林场在规范管护集体生态林的同时,还可以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科普教育等。
  
  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实惠
  
  35岁的刘强,去年春天回到老家通州区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就业,经过自身努力及层层考核选拔,当上了养护三队的队长。这是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管护面积最大的一个队,管护面积达8200多亩。
  
  在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像刘强一样的护林员有500多人,林场根据养护面积、养护地块位置,将大家划分成多个班组,按照责任分工制在2.6万亩生态林中开展养护工作。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介绍,按照生态林绿岗就业、惠民增收的理念,积极招聘本地劳动力绿岗就业,促进本地农民增收。8月份最新数据统计,全区在聘林场人员5661人,本地人员5092人,占比近九成;此外,集体林场体制推广以来,除去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两年间已累计将4.47亿元工资支付至就业人员,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了绿岗惠民政策的实惠。
  
  作为首都林业改革发展的创新举措,新型集体林场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也要看到,新型集体林场毕竟是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的新产物,没有参考模板和成形的配套政策,通州区的探索,为全市集体林场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只有多部门联合联动、集成创新,才能为新型集体林场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说。(本报记者 贺勇)
  
  
[农业] 生态环境部将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
[旅游] 挖掘乡村旅游巨大潜力
[农业]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高效转型
[旅游] 闲情惬意游海州
[农业] 北大荒 了不起
[旅游] 吉林更好地以新旅游新生活引领拉
[林业] 吉林白城大安:湿地公园景怡人
[农业] 我国将加快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
青海久治: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山海互动蓝绿互补 海南的n种打
吉林长春:水清岸绿景色新
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金饭碗
绿意盎然 和谐共生
节俭办赛如何实现
鄂州建筑垃圾随意倾倒资源化利用
废旧汽车提身价有门道
千吨级垃圾焚烧项目为何无人问津
让更多农作物秸秆点草成金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厚植生态优势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
记录乡村振兴 描绘美丽家乡
亿万农民庆丰收促和美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