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林业

 
吉林白城大安:湿地公园景怡人
加入时间:2023-09-24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置身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碧水荡漾,清风微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吉林省大安市,是嫩江因地势转折东南而形成的天然港湾湿地。

绿色生态屏障。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每天早上7时30分,公园里迎来第一批客人,“只要有时间,我每天早上都来跑步,这里环境好,心情特别舒畅,越跑越舒服。”大安市民曲亮说,每天早上在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晨练的市民特别多,还能看到成群的鱼和鸟。
  
  水草丰美、鱼翔浅底、亭台水榭、江鸥翔集,如今的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吸引着大量游客及摄影爱好者前来,然而,这样的景象在几年前却难得一见。
  
  “前些年湿地沙化、荒漠化非常严重。面对严峻的形势,市委、市政府采取了禁止耕作、禁止放牧、禁止渔猎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嫩江湾湿地开发服务中心主任李岩介绍,近年来,大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清淤疏浚、退耕还湿、植被恢复、修建渠桥涵闸等多项生态保护工程;组织开展了科研监测、科普宣传等一系列生态教育活动,经过多年努力,优美的自然风光得以再现。
  
  据介绍,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内生态资源类型丰富,现有野生植物169种,野生动物274种,以湿地水鸟居多,占吉林省湿地水鸟种类的50%以上。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东方白鹳、白鹤、白头鹤、丹顶鹤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0多种,鱼类则有“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之说。
  
  在这里,保护生态与发展旅游相得益彰。“现在正值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5000人左右,周末接待游客8000至10000人。”李岩介绍,为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吉林西部旅游大环线上的重要目的地,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于2019年经过国家5a级景观质量评审,开启了迈向创建5a级景区的征程。
  
  “我4年前来过一次,那时这里设施比较简陋,现在不光风景好了,配套设施也变好了,环境、卫生、服务态度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来自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的游客金凡如,带着80多岁的父亲到大安市游玩,看着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金凡如直呼“幸福感爆棚”!
  
  随着时间改变的不止游客的呼声,还有嫩江湾旅游区讲解员王锐的讲稿。2020年,王锐到嫩江湾旅游区做讲解员,3年时间,她的讲稿已改了好几个版本。“每一个点、每一个位置都在变化,从标识、标牌到野生动物都是有变化的,游客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王锐说。
  
  “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吉林,听朋友推荐来到了嫩江湾,刚刚在观景台上眺望远处的风景,视野特别开阔,满眼绿色看起来特别漂亮,还有鸥鸟飞来飞去,人与自然特别和谐。”来自四川的游客张文敏说。
  
  生态做底色,白城市认真落实生态强省战略和白城“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切实筑牢吉林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实施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林草湿生态连通等项目,打造样板工程20处;按照全省‘大水网’布局,在完成124个泡塘连通工程基础上,又启动“引嫩入白”扩建工程,可灌溉水田50万亩,为沿线增加6000万立方米供水能力。”白城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晓强介绍,白城市接续开展“三年再造百万林”“造林还湿双百万”,累计造林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6%;实施草原湿地修复治理工程,治理草原41.2万亩、修复湿地55.5万亩。
  
  不仅如此,白城市还创新燃煤锅炉“大改造、中整合、小淘汰”举措,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全市环境质量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
  
  因地制宜,持之以恒,生态环境保护久久为功。白城用生态运笔,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记者 马俊华)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