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东北边陲旅游兴市 产业富民
加入时间:2022-06-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雄踞“鸡首”,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东北三省爬坡过坎、滚石上山,一幅幅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画卷正在东北大地徐徐展开。
  
  江水悠悠,沿长白山余脉顺势而下,几番折缓,在辽东南的群山中徜徉流出,沿城而过,汇入黄海浪涛。
  
  鸭绿江,辽宁丹东人的“母亲河”,抗美援朝,让红色边城因此而闻名四方,生态旅游,让秀丽风景在此大放光彩。
  
  作为全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近年来,丹东充分利用沿江、沿边、沿海的生态资源,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林产业,一方面深入实施全域旅游,逐步形成边境、红色、生态、温泉、江海五大旅游集群。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丹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努力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治理与保护,丹东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位列东北地区首位,空气质量、林地面积位列辽宁省首位,生态环保理念已然深入人心。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镇自古以来就是“百草之王”人参的主产区之一,人参应用历史已有1700多年,人工栽培历史已近500年。
  
  2007年,集安新开河边条参栽培技艺被吉林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河镇作为边条参的主产区,目前,全镇80%的人口都从事与人参及其相关产业的工作,百姓收入的80%以上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参产业。清河镇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引导农民科学发展人参种植产业,探索下山入田,大力发展平地种参,藏参于林,有序推进林参兼作。目前,全镇平地人参面积稳定在3000亩左右,林下参留存面积达2.6万亩。
  
  而在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县宝泉山镇八盘道村,五味子种植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宝泉山镇响应国家林地政策,逐步摆脱对林地作物的过度依赖,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积极创建中药材产业园区,加大扶贫产业化建设力度,探索出了一条依靠中药材产业发展,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谋出路的道路。
  
  东经123度17分、北纬53度33分,地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镇的北红村,被称作“中国最北村庄”。青山环绕,黑龙江自西向东从村北穿流而过。近年来,北红村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兴边富民的主导产业,这座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中俄边境小村,由昔日的贫困村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原来这个村叫‘大草甸子’,既偏远又贫困。”村民赵银华记得变化是从2017年开始的。“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帮着村里研究脱贫致富的办法。”
  
  北红村相继实现了通邮、通信、通互联网、通硬化路面、通自来水,一步跨入了新时代。村里大力发展“找北游”,对主街进行了民族风情改造,打造了套娃广场、俄罗斯面包房、俄罗斯风情家庭宾馆等景点。
  
  如今,赵银华经营的俄式面包房,赶上旅游旺季时,一天能卖出200多个面包。靠着经营面包房和家庭旅馆,年收入达到四五万元。“不只是我家,村里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
  
  截至2021年底,全村家庭宾馆民宿共70余家,年收入均在5万元左右,46户村民经营马拉爬犁项目,全村366人中有半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记者刘勇 任爽 张士英)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五彩椒带来多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广西隆安: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
浙江乡村:时令果蔬迎丰收 “甜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