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产业 > 绿色企业

 
央企绿色发展双碳平台启动
加入时间:2022-05-23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了解到,近日央企绿色发展“双碳”平台正式落户杭州,由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林集团”)牵头,以中央企业战略投资为主,将分批分步通过“增资引战”方式吸收地方国资和社会资本,深度整合全国优质林业资源和碳汇资源,力争成为国内最大碳汇经营实体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要运营平台。
  
  一个平台,昭示着一家央企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中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红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了其宏伟目标——未来中林集团将经营和管理4.5亿亩林地,为国家贡献超7亿吨的森林碳汇。首期计划探索创新“储备林+碳汇林+林碳综合服务”运营模式,实现拥有和管理林业资源6000万亩。
  
  雷州半岛湛江,数万亩的桉林绿浪滚滚。很难想象,60多年前,这里还是千里赤土。
  
  桉树苗品种从“雷林1号桉”升级到“雷林39号桉”,造林面积从零扩大到300万立方米,桉林轮伐期从10多年缩短至4至5年……跳跃的数字背后是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绿色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中林集团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林业唯一的中央企业,中林集团形成了“储备林、速生林、境外林、天然林”全面布局的森林资源体系,可控森林资源面积达1200多万亩,其中境内可控林地面积约785万亩,主要分布在重庆、福建、广东、广西、黑龙江等地,包括储备林、速生林和天然林,树种以松木、杉树、桉树和阔叶树为主;境外通过并购包销等方式,在新西兰、俄罗斯、南美等地经营林地面积500多万亩。未来,通过双碳“平台”,将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持有力度,在碳汇的培育、经营上下功夫。
  
  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还要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手段必不可少。
  
  据介绍,中林集团着力打造数字化林业,内部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外部增强大数据网络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同时,推进风险防控创新,利用卫星大数据及实施监控,科技育林,实现林业信息化、现代化,防控森林火灾、病虫害、非法采伐及生长情况实时检测,降低人工成本。此外,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抗旱造林、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适宜地区加大营林和产品加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经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林业碳汇不仅是抵消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更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增值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
  
  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约7到8亿吨。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高。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林业发展以及碳汇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业内人士建议,要坚持“一盘棋”的系统思维,把“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等其他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推进。
  
  目前,中林集团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成立了“中国碳金融研究院”,并且联合福建三明正在推进控股中国林权交易所。同时,加入“中国碳中和行动联盟”,积极打造集碳资产管理、大数据等多功能林业碳汇综合服务平台。
  
  余红辉透露,借助于“双碳”平台,下一步中林集团将开展碳资产评估,林业碳汇监测、计量、认证等服务,通过撮合碳资产交易、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加大碳汇整体收益。未来,在此基础上,开发碳金融产品,建立完善生态碳汇数据资产,释放林业碳汇的增汇潜力。
  
  
[林业] 江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创新实
[工业] 解开企业固废危废管理心结
[旅游] 科技游持续升温 如何开辟文旅新
[工业] 清洁能源为新疆节能减排注入绿色
[旅游] 别被新型旅游项目忽悠
[林业] 我国新增22处国家重要湿地
[林业] 安徽马鞍山:四个转型打造林长制
[农业] 从一粒粮的旅程看大国粮仓根基稳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福建永安智能守护景区绿水青山
福建大田:建好森林四库 收获金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农业大县如何做好废弃资源再生利
通过国补换新家电后 那些被淘汰
从一烧了之到变废为宝
网约车一口价被叫停 回归理性才
光盘是另一种形式的丰收
高需求低入住率考验养老服务的精度
城中村改造提速 开发商抢夺房票客户
让住得更好照进现实
多地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落地见效
以高质量发展托起群众的幸福梦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