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超大型城市的美丽选择
加入时间:2024-06-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老师,为什么红树林不是红色的?”望着车窗外不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第一次参加红树林自然课堂的小朋友发出疑问。
  
  “如果只看叶片颜色,很多红树植物是终年常绿的。红树植物体内含大量单宁,当单宁在空气中氧化,其附着的枝干和叶柄就是红褐色,所以叫红树。”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道。
  
  一边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满眼葱茏的红树林与怡然自得的水鸟。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889人的超大型城市广东省深圳市,正上演着一场美丽城市与生态文明的双向奔赴。
  
  在深圳,有一个关于红树林保护耳熟能详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为了不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穿过,深圳的滨海大道专门绕了一段弯路,向北挪了260米,才让现在市中心珍贵的红树林得以保留。
  
  深圳大学教授周海超从事红树林保护多年,在他看来,这些投入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如今,深圳拥有全国唯一一个身处城市核心腹地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这是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计划是深圳美丽中国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之一,而深圳对于美丽城市建设的思考早在十几年前就有所体现。
  
  2005年,深圳就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将占全市一半的土地划入线内。大鹏新区成立之初,就将全区陆域面积的73.5%划入生态控制线范围。
  
  如今,三面环海、山海连城的大鹏新区,森林覆盖率超77%,是深圳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随着美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动物“邻居”们越来越喜欢来“串门”。
  
  今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了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已记录野生维管植物2218种、陆生原生脊椎动物651种,每年有约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
  
  保护区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保护区内,红树林随风摆动,水鸟翩跹飞舞。多年来,深圳不断探索守护城市生态资源、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城市发展之路。
  
  2021年,深圳印发《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成为美丽深圳建设的重要行动指引。
  
  《纲要》在城市生态保护、环境质量改善、环境健康管控、绿色先导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现代环境治理、区域环境治理等方面制定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明确了责任。
  
  生态环境部规划院战略规划所所长秦昌波全程参与了《纲要》研究编制工作。他认为,《纲要》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制定了提前15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造美丽中国典范的城市范例目标。
  
  从确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发展目标,到制定实施《纲要》及第一个五年行动方案,深圳全市各区、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典范建设。
  
  过去,茅洲河的水发黑、发臭。对老旧管网升级改造,对企业违规排放行为加强监督……如今,茅洲河水质好转,消失多年的蓝尾虾回归,国家濒危植物野生水蕨重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深圳蓝”成为城市名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13年的89.0%提升至2023年的97.8%。细颗粒物(pm2.5)由2013年的39.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17.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稳居全国特大及以上城市第一。
  
  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2023年,深圳市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良率达100%,310条河流优良河长占比达到73.9%。
  
  秦昌波认为,深圳在美丽城市建设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许多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的深圳经验、深圳模式和深圳方案。
  
  从红树林保护到城市发展由“绿”到“美”,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圳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加快推进美丽城市建设。(记者  孙浩)


[林业] 龙江森工柴河林区以林养菌以菌促
[林业] 江西万安:探索森林资源保护新路
[林业] 陕西柞水智慧林业打造绿色天眼
[农业] 让更多农特产品进景区
[旅游] 厚植红色沃土 推动榆林市文旅融
[旅游] 景区取消预约符合公众期待
[旅游] 游客避坑不如景区填坑
[农业] 别让农村基础设施睡大觉
携手共建幸福家园
科技创新守护绿水青山
盐碱荒滩也是金山银山
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
守青山叠翠 护碧水悠悠
绿色智能增需求 以旧换新添动力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多重优惠叠加 以旧换新激活家电
二手市场不能做一锤子买卖
重庆的建筑垃圾何时能管好
以五个再突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白银:打造西北更加宜居的城市空间
海口:湿地修复融入城市更新
天津蓟州区促进人居环境改善与生态环境
完善规划土地政策 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更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