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产业 > 绿色企业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加入时间:2025-06-09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442.9万辆和4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和46.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7%。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驱动我国汽车市场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
  
  汽车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明显,新能源汽车又是融合工业技术、电动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产业,是我国制造业换道超车、加快建设世界汽车强国的重要引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等政策措施,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市场培育,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销量保持35.5%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有力引领和带动了我国汽车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也应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电池安全、续航时间、电机电控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进一步突破。配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支撑亟需加强。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内卷式”竞争问题突出。海外市场品牌建设不足等。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提高关税、设置技术标准等手段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压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成为必然趋势。如果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前半场重点是推进电动化,那么智能化、融合化将是后半场的主题。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融合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必须走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之路。
  
  推动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汽车”行动,加强数据、算力、算法等方面的创新合作,有力支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场景创新。推动智能驾驶由“单车智能”迈向“车路云一体化”。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跨界融合发展,构建云端计算平台,促使云端与车端协同,进一步推动形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具身智能。
  
  促进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车企研发力量,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另一方面,促进商业模式创新,面对市场变革中出现的新需求,鼓励车企深入洞察当下用户消费心理和习惯,将用户看作重要合作伙伴,打造品质优良、安全可靠、体验出众的产品,不断拓展汽车消费应用场景,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不断提升品牌影响、优化服务理念,形成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市场发展空间。
  
  提高国内外企业创新协同水平。开放合作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加大力度支持中外合资新能源汽车企业转型,打造面向全球的研发生产基地,通过持续的技术输出、资本合作等方式,提升我国车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吸引各国车企来华投资和开展业务,共同打造稳定、畅通、高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一视同仁地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加速推动新能源智能汽车服务体系互认互通,打破跨境汽车数据鸿沟,建立安全可控、有序流动、互信共治的数据合作机制。推动充电设施、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国内外标准协调对接,与各方加强合作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王琛伟 杜爽)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广西隆安: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
浙江乡村:时令果蔬迎丰收 “甜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