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文旅深度融合 浙江胜丰村打造诗意栖居地 |
加入时间:2025-10-10 来源:中国环境app
|
|
|
走进浙江嘉兴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景区,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点缀于绿树繁华与碧水之畔,修旧如旧的栈道与现代艺术墙绘相映成趣,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农画跃然村落白墙上,为村庄注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不远处的西千亩荡水波荡漾,周边连片的南湖菱长势喜人,眼下已进入采摘期,尽显江南水乡的灵动与生机。
这座河网密布、水系交纵的江南村落,以环境整治为基础,以文化挖掘为灵魂,以文旅融合为动力,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活”的乡村振兴路,正悄然绘就一幅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
环境整治擦亮生态底色
“以前一到夏天根本不敢开窗,空气里都是猪粪味,孩子放假都不愿意回村里。”在胜丰村党委书记范治新的回忆说。
2013年之前,这里曾是“工业污染+养殖污染”的重灾区,养猪场臭气外溢,喷水织机昼夜轰鸣,废水直排河道;成片鱼塘无序扩张,岸边垃圾堆积,“猪粪满地、蚊蝇成灾”是常态。当时村民顺口溜里的“两个尾巴一只鸡”(猪尾巴、鱼尾巴、喷水织机),道尽了生态与经济的矛盾。
2014年,借着“五水共治”的东风,胜丰村启动了环境整治。村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开座谈会、与村民面对面沟通,成功腾退了400多户养猪农户和500余台喷水织机,大幅减少了污染源。曾经乌黑的西千亩荡,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ⅲ类,昔日破旧杂乱的水产码头,也变身为观景平台。
污染产业退出后,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同步推进。村里开展河道清淤、污水管网建设,种植沉水植物,修建村级公园;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葡萄、莲藕、蔬菜、草莓、蓝莓、多肉花卉等效益农业,打造规模种植及水果采摘园600余亩,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范治新提到村民沈新华一家的转型:“当时他们夫妇俩红着眼眶问‘全家就靠养猪糊口,不让养,喝西北风’,后来我们鼓励他们种葡萄,从最初十多亩葡萄地到后来的40亩,多的时候一年能挣好几十万元。”
2019年,随着菱珑湾景区村庄建设启动,胜丰村面貌迎来新一轮飞跃。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实施古桥修复、驳岸整治、绿化提升,原本的“脏乱差”摇身变为“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诗意港湾。就连旧名“大桥头”,也应水、应物、应时、应景更名为“菱珑湾”。
生态转变凝聚了人心,许多在城镇安家的村民周末回村的次数多了,还有村民自发成立“护河队”“保洁队”,主动守护家园环境。“现在傍晚散步,闻得到花香和菱香,再不是以前的猪粪味了。”沈新华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2022年,胜丰村成功创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生态底色成了这里亮眼的新名片。
文化根脉唤醒精神家园
“环境美了,更要让村庄有‘魂’。”范治新说。于是胜丰村又着眼于更深层次的追求,致力于挖掘水乡振兴的文化基因,让乡村焕发内在神韵。
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民画是胜丰村最鲜明的文化记忆。20世纪80年代,一批城乡青年扎根乡土,从本地剪纸、刺绣、灶画、蓝印花布等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将江南农村蓬勃的现代生活融入笔尖,创作出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充满水乡风情的农民画。
为让本土艺术薪火永续,胜丰村建造了农民画艺术馆,不仅邀请有“东方毕加索”之称的缪惠新、知名农民画家冯云青等名家在这里设立工作室,并积极引进艺术创客和文化名人,常态化开展非遗研学、技艺传承与作品展示。
如今,胜丰村已培养农民画创作者和骨干几十人,文化传承形成良性循环。张雪琴便是其中一个代表,从昔日耕种到如今执笔绘山水、绘生活、绘幸福,她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生代秀洲农民画家,她的作品《送嫁》今年还高票入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周暨双年展”。
文化唤醒不止于农民画,曾淡出生活的糖糕板雕刻、传统造船等非遗技艺,也在胜丰村获得新生。村里先后建起船匠工艺馆和糖糕馆,邀请糖糕板雕刻传承人张进泉、造船技艺传承人张来生等名师入驻,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走进糖糕馆可以看到,各式糖糕模具琳琅满目,张进泉感慨道:“小时候家家户户互借糖糕板做糖糕,如今建馆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来体验这门老手艺。”糖糕作为“麟湖八味”之一,是节庆、婚嫁等重要场合的传统食品。村里小有名气的“糖糕奶奶”吴彩明,被邀请到菱珑湾展示糖糕技艺,她做的五色“胜丰糖糕”香甜软糯,成为市民游客争相品尝的网红美食。
老手艺的回归,不仅唤醒了村民的乡土记忆,更赋予了胜丰村独一无二的鲜明文化标识。2024年,胜丰村村获评首批省“艺术乡建”特色村,今年,“国际艺术村”项目落户,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文旅融合绘就共富图景
环境变美了,文化也活了,如何将“人气”转化为“财气”?胜丰村以菱珑湾景区为支点,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让生态优势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礼堂一楼的文创店内,以农画为元素打造的丝巾、手机壳、雨伞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店内选中了一个农画笔记本和丝巾:“特别有特色,画的还是水乡风貌,送给朋友一定很喜欢。”
依托湿地资源,胜丰村进一步拓展文旅链条,以南官荡北荡190亩水面“入股”,2024年11月1400亩麟湖水上森林公园开放,4.2公里环湖绿道绕着水走,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拍照的好去处。顺着这水脉再往外串:水上运动基地、水乡婚礼草坪、胜丰农场、真真老老粽子文化园、南湖菱种植基地等多元场景,串联起“赏画、采菱、品粽”的田园体验链,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水乡韵味。家住嘉兴市区的罗俊几乎每个月都会带孩子来一趟胜丰村:“孩子喜欢非遗课堂,我喜欢坐在湖边咖啡店放松,这种城乡交融的体验非常美妙。”
文旅发展不仅吸引了游客,更实实在在富了村民。返乡青年开办的“沐杭咖啡”高峰时顾客络绎不绝,日营业额可观;村民姚阿姨在家门口的多肉基地打工,每个月收入稳定,她总跟人念叨:“如今家门口环境好,还能稳稳挣钱,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进一步扩大文旅版图,胜丰村联合周边上睦、栖真、池湾、麦家4村与麟湖社区组建联盟,整合各村资源,释放乡村旅游倍增效应。在菱珑湾看看农画,在麟湖水上森林公园探寻绿色秘境,到池湾村口邂逅落日余晖,在水乡老街听轻拂的晚风……一条串联起特色美食与景致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正着力打造“可停留、可体验、可复购”的深度旅游场景,重塑秀洲乡村旅游格局。
“以前各村单打独斗,现在不一样了,实现客源共享、线路共推。游客在我们村里体验农画后,还能去邻村摘个葡萄、吃个土菜,住上一晚都乐意。”范治新说。
凭借“高颜值”的乡村风貌和“高内涵”的文化底蕴,胜丰村让游客纷至沓来,成为网红打卡“宝藏村”,全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把我们这儿打造成集‘村、景、文、产’于一体的江南诗意栖居地。”范治新期待满满。(钟淑婷 王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