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创建

 
通辽样板走出玉米密植高产新路
加入时间:2025-10-11  来源:农民日报  
 
  初秋的内蒙古通辽市,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犹如广袤的绿色海洋,植株整齐挺拔,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浪。与过去不同的是,这片“海洋”比以往更为浓密——每亩地足足有6000株到7000株玉米,而传统种植只有4000余株。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与通辽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促单产提升观摩活动。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来到田边介绍:“增密后,每亩有效增穗2000余个,至少增产200公斤!”
  
  玉米为何越种越密?高密度又如何保证高产?记者走进位于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的玉米“四良融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百万亩吨粮示范区,一探究竟。
  
  实现高产,良种是第一步。
  
  “茎腐病堪称玉米的‘癌症’。”作科所研究员王天宇介绍,为解决玉米倒伏、空秆、小穗、抗逆性差等问题,团队开展了长达20余年的育种攻关。他介绍,团队利用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从1万余份国内外代表性材料中筛选出300余份优异种质,采取现代快速育种手段,最终培育出“中玉303”等一系列绿色高产稳产品种。
  
  活动当天,尽管一块示范田刚刚遭遇过涝情,但眼前的玉米仍然挺拔整齐、未见倒伏。“该品种株型紧凑,根系发达,不仅抗茎腐病,还对干旱、高温、渍等逆境有较强的耐受性,为提升种植密度奠定了基础。”王天宇说。
  
  这片玉米由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种植,负责人邵长顺告诉记者,他承包的2000亩地中,有300亩采用了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他满意地说:“自从2019年与作科所的专家合作,玉米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亩产从原来的1500斤提高到现在的2200斤至2300斤,好的时候能达到2500斤!”
  
  剥开玉米苞叶,籽粒金黄饱满。李少昆介绍,玉米长势整齐,灌浆后叶片仍然翠绿,除了优异的品种,还离不开技术的标准化实施。在田间,记者看到10项关键技术的应用,揭开了密植也能增产的奥秘。
  
  密植玉米意味着无限增加密度吗?李少昆解释,并非如此,而是需要根据地力条件、光照条件、灌溉条件等确定科学合理的密度。在钱家店镇示范区,通过科学评估,最终确定每亩增加2500株至3000株。与此同时,玉米行距优化为“窄行40厘米+宽行80厘米”,既保障通风透光,又为机械作业留出空间。此外,播种时采用导航机械播种,保证整齐度;播种后则采取“滴水齐苗”技术,少量滴水确保玉米苗同时萌发,让玉米如同孪生兄弟一样齐整;生长期则依托滴灌系统精准施肥6次,实现水肥按需、按产定量高效供应;还有种子精准包衣、机收减损、高质量整地、病虫害防控一喷多促等技术,共同为玉米生长助力。
  
  “四良融合”成为通辽玉米高产的“密码”。从2019年的200亩试验田亩产1110公斤打破东北纪录,从没有吨良田到如今有万亩吨良田,7年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逐渐在通辽全市推广,受到广大农户的好评。
  
  种植大户李静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去年种了9000亩,在专家的指导下每亩多产200公斤!”她提高了音量自豪地介绍,“后来我又到开鲁县沙地挑战种‘破’地,别人每亩打玉米干粮500至600斤,我种出了2000斤的高产!”如今她已经成为技术“二传手”,走到哪儿就把技术教到哪儿,成功带动越来越多农民和种粮大户。“这项技术真正把成果装进了我们农民的粮仓里。”李静说。
  
  在辽河镇东升村,玉米密植技术在约1700亩地里得到集成与推广示范。基地通过与作科所等8家单位合作,开展玉米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等的研发、试验、集成、示范与推广,积极探索并推广以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为基础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目前,已辐射带动全市8个旗县区建设玉米高产示范基地58个,助力全市玉米单产提升、均衡增产。
  
  政策支持也为玉米增产保驾护航。目前,全市浅埋滴灌面积已经达到1500万亩,组建了由416家单位构成的社会化服务联盟,社会化服务总面积达1225.7万亩。结合地面调查与农情遥感监测,今年丰收在望,全市农作物长势中等以上面积占比80%,较去年提升47.4%。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表示,通辽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优势产区,也是全国首个整市推进的玉米单产提升市,常年玉米种植面积2000万亩以上。通辽市与李少昆团队等7个国家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415人专家库,加强技术培训,累计培训5万人次。2025年,依托“科技包市”机制,通辽整建制推广1032万亩,带动内蒙古全区辐射超2000万亩,带动通辽市百万亩平均亩产达到945.3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三成以上。到2027年,通辽市将力争1000万亩示范区全部变身吨粮田,建成千万亩中国北方玉米单季吨粮田示范区。(刘趁)
  
  
[林业] 江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创新实
[工业] 解开企业固废危废管理心结
[旅游] 科技游持续升温 如何开辟文旅新
[工业] 清洁能源为新疆节能减排注入绿色
[旅游] 别被新型旅游项目忽悠
[林业] 我国新增22处国家重要湿地
[林业] 安徽马鞍山:四个转型打造林长制
[农业] 从一粒粮的旅程看大国粮仓根基稳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福建永安智能守护景区绿水青山
福建大田:建好森林四库 收获金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农业大县如何做好废弃资源再生利
通过国补换新家电后 那些被淘汰
从一烧了之到变废为宝
网约车一口价被叫停 回归理性才
光盘是另一种形式的丰收
高需求低入住率考验养老服务的精度
城中村改造提速 开发商抢夺房票客户
让住得更好照进现实
多地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落地见效
以高质量发展托起群众的幸福梦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