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呼和浩特多措并举推进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建设 |
加入时间:2025-10-14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李俊伟 |
|
|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重点围绕扩绿增汇、碳储量监测、项目储备、林业碳汇交易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扩绿增绿,筑牢林草碳汇“根基网”。持续强化生态修复与管护,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累计完成林草生态建设228.41万亩、防沙治沙70.3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21年的15.72%提升至16.59%。同步建立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机制,并系统谋划项目,确保碳汇能力持续提升,防止“重建设、轻管护”导致的生态效益衰减。
夯实基础,完善碳汇监测与规划“双支撑”。呼和浩特市印发了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系统推进碳汇工作。2022年至2023年,全市启动了森林草原湿地碳储量调查,测算出全市9个旗县区的林、草、湿总碳储量为7001.42万吨碳,并形成全市林草湿碳储量“一张图”,清晰展示了林地、湿地、草地等各个碳库的碳密度值及其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为碳汇计量和交易提供科学依据。2025年,市林草部门又启动实施了杨树碳计量模型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动碳汇计量工作做精做细。
试点先行,构建碳汇项目开发“储备池”。呼和浩特市聚焦ccer造林碳汇项目开发,选定和林县、清水河县作为试点县,率先推动项目储备和落地。其中,和林县已探索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国企开发、技术支持”的开发模式,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和林县集体防护林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公示,项目面积16.2万亩,计入期40年,预计年均减排量2.7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总减排量109.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公示结束后,将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对项目进行审定,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签发。同时,清水河县也在加快推进项目储备开发,现已完成项目设计文件初稿编制工作,正在开展林地权属佐证收集,该项目共涉及8个乡镇。
数字赋能,打造区域碳汇交易服务“新枢纽”。依托呼和浩特智慧林草生态大数据平台,呼和浩特市正推动建设呼和浩特林业碳汇交易服务中心。该中心采用自治区与市级共建共管模式,旨在服务全区碳汇交易。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碳脑”驾驶舱、碳汇交易链管理、林业数字碳汇管理、碳普惠小程序等软件建设,以及配套的遥感数据服务、碳储量分析模型、碳汇增长量预测等数据支撑服务。项目已通过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提级论证审核,进入立项阶段。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集林业碳汇管理、交易服务、碳普惠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林草部门将加快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服务中心招标、碳储量连续监测及ccer项目开发等工作,进一步释放林草碳汇潜力,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贡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