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刚过,团圆喜庆的氛围尚未完全消散,一些宴席散场后的浪费却格外刺眼:饭店后厨的泔水桶里,未动几筷子的海鲜、整盘的菜品堆积如山……本该盛满团圆与诚意的喜宴,硬生生变成了触目惊心的“剩宴”。
好好的喜宴,怎么就成了“剩宴”?答案藏在跑偏的“仪式感”里。
有的消费者为了“十全十美”凑十道菜,有的为了“有面子”点满价格昂贵的硬菜;更有人为了拍张“满汉全席”的朋友圈,明知吃不完也要点上,快门一按,饭菜便无人问津。本该是美好寓意的“年年有余”,却成了铺张浪费的遮羞布。
而一些商家的营销,更是把这种浪费推到了极致。
一边挂着“光盘行动”的标语,一边用“6888元显档次”“8888元更吉利”的话术,把套餐和“面子”捆绑;顾客想点小份菜、减两道菜,却被“套餐更划算”“不够大气”的话术绑架。这种明倡节约、暗促浪费的双面操作,不过是借“吉利”之名,瞄准消费者的钱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真正的“仪式感”,从不是餐桌上堆成山的饭菜,而是团圆时的欢声笑语、庆祝时的真心实意。(记者 乌梦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