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徽马鞍山:四个转型打造林长制2.0版 |
加入时间:2025-10-20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
|
|
|
安徽省马鞍山市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牵引,聚焦“四个转型”持续发力,推动林长制从“1.0”向“2.0”版本迭代升级,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三项机制,推动制度体系从“单点突破”向“多域创新”转型
创新“四长联动”机制,强化系统治理协同。整合林长制、河(湖)长制、田长制,率先探索建立四长联动“六联一并”新工作机制,实现四长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同调度,有效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效能。2025年以来,召开市县级“四长联动”专题会议12次,有效破解跨领域治理协同难题。
健全“占补平衡”机制,规范林地资源管理。在安徽省率先开展林地“占补平衡”管理,构建“市级林长调度、制度体系保障、动态考核问效”推进机制,严格实行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以补定占、占补平衡及有偿调剂,建库以来,共补充林地储备库1.02万亩,地类变更率达40%,有偿调剂约2.5亿元。
打造“五同并联”机制,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创新“五同并联”用地用林联动审批新模式,实现用地用林从申请到批复闭环管理,审批“齐头并进”,精简环节4项,审批效率提升约45%,审批时长大幅缩短。实施以来,为全市300个项目提供要素保障,涉及土地22432.8亩、林地4577.7亩。
织密三维网络,推动林长履职从“对标对表”向“提质增效”转型
健全责任落实网络,筑牢林长履职根基。持续开展林长履职攻坚,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1300名,构建全域覆盖、权责清晰的林长制责任网络。全面推行“一看、二问、三巡、四查、五访、六回头”巡林“六步法”,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完善清单管理网络,规范林长巡林工作。严格执行《安徽省林长巡林工作规范》,发布《2025年度市县级林长巡林重点事项清单》,明确24项巡林调研重点。今年以来发布市县级总林长令20个,召开总林长会议12次,下发提示单、督办函38份。
优化数字赋能网络,提升林区治理效能。整合林长巡护、护林员履职、高位监控等数据资源,打造全天候立体式巡护体系。通过数据实时共享、智能分析预警,实现林区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平台运行以来,林业事件处置率达100%。
开辟三条路径,推动林业发展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型
拓宽“项目扩绿”路径,夯实生态资源基底。加快推进总投资2.52亿元的长江流域国土绿化示范项目,2025年完成人工造林5461亩、退化林修复37073亩、森林抚育52080亩、封山育林45049亩,构建“一江、两翼、九廊、多片”生态格局。推进含山县1.2万亩国储林建设,优选娜塔栎等适生树种开展林分优化,已完成营造林1551亩,夯实森林资源基础。
探索“改革兴绿”路径,激活生态价值潜能。将“林票+碳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纳入全市深化改革重点,推进5个林票项目、3个省级碳票储备项目加快落地。含山县创新“林投+国储林+碳票+碳普惠”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4000余亩碳汇项目开发;和县入选集体林地延保省级试点。市林场入选国家林草局服务集体林改试点。2025年上半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41.7亿元,同比增长5.52%。
构建“智慧护绿”路径,提升生态管护水平。启动总投资1.2亿元的“空天地”一体化林草资源智能感知管护项目,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ai算法等技术,加速“人工智能+森林防火”“低空+林业作业”等场景开发应用。目前已建成13个无人机场,含山县率先实现全域森林资源“天上看、空中巡、地上查、网上管”一体化监管。
加强三个协同,推动生态共治从“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转型
深化“跨区域”联动协同,拓宽生态共保维度。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合作协议,深化与南京、宣城等城市协同合作,建立林长互访、联席会商、信息共享等机制。2025年以来,宁马两地召开林业联席会议10余次,共享森林火情、疫木管控等关键信息22次,协调解决跨区域资源管理问题近50件。5月签署“党建+林业”合作协议,深化六个领域合作。
强化“跨部门”联治协同,凝聚生态治理合力。建立自然资源与林业融合执法机制,联合开展问题图斑审查、环保督察整改等工作,2025年累计核查问题图斑55个,完成中央及省级督察交办问题整改10个。出台《林业类违法违规问题市级整改验收办法》,通过“清单管理+现场核验”确保整改成效。
完善“跨领域”联防协同,筑牢生态保护防线。林业、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四部门联合开展“清风行动2025”“清网护鸟行动”等专项行动,共同签署《马鞍山市野生动物保护联合倡议书》,今年以来,出动执法车辆800车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1600余处、破获案件14起。市县两级林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部门常态化开展生态保护行动,守护生物多样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