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大县如何做好废弃资源再生利用 |
看滨州惠民县变“废”为“宝” |
加入时间:2025-10-20 来源:中国环境
|
|
|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是农业大县,全县常年覆膜面积20万亩左右,每年产生废弃农膜约5000吨。近年来,惠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美丽山东建设中将废弃农膜回收与绳网加工深度融合、交叉重组,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建网、企业造粒、市场织绳”的跨行业的闭环循环链。
一、政府建“网”,废弃资源转“弃”为“收”
(一)系统谋划,织密回收贮运“一张网”。列支预算资金50万元,在全县建成1处农膜回收中心、4处固定回收站点、9处临时回收站点和多处村级暂存点,并按照“六有”标准配备废弃农膜回收机、手动液压叉车等配套设施,形成覆盖全县14个涉农镇办无缝衔接的“1+4+9+n”废弃农膜回收贮运体系,打通农膜回收“最后一公里”。
(二)统筹推进,记好农膜回收“三本账”。记好覆膜作物账,对全县各镇办覆膜作物、覆膜面积、农膜使用量进行登记造册,分类建立覆膜作物动态调整台账。记好地膜营销账,对全县生产资料门店销售的地膜厚度、质量、标准进行适时跟踪指导,建立地膜营销供应台账。记好回收处置账,指导各农膜回收站点建立健全回收、处置台账,做到地膜回收来源清、去向明,可查询、可追溯。
(三)多维发力,念好综合利用“三字诀”。源头管控,在“管”上下功夫。抓住农膜揭旧覆新“窗口期”,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农膜经营进行专项执法检查,从源头上保证农膜的可回收性。宣传发动,在“推”上重实效。每年春秋两季接续开展农膜集中清理行动,引导农民规范使用标准地膜、积极参与地膜回收。激励推动,在“收”上做文章。发挥全县村村都有公益保洁员的网络优势,对弃置于田间地头、村庄周围的废旧农膜进行集中捡拾,有效杜绝了废旧农膜焚烧、堆积、掩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农民“获利”,环境“受益”。
二、企业造“粒”,废弃资源变“废”为“宝”
(一)政策引导。制定出台《惠民县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指导意见》,对回收标准、补贴价格进行统一和明确,指导各回收站点按照不低于0.8元/公斤的标准进行收购,与博友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签订回收协议,将回收的废弃农膜统一进行再生资源化利用。
(二)提升工艺。指导回收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对设备、工艺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分类、破碎、清洗、熔融、再生、造粒等精细工序,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华丽蜕变,既有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降低了原材料消耗,生动诠释了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
(三)数字赋能。自主研发“农药包装废弃物数字回收”系统,实现了“废物源头收集、价值及时兑现、工厂规范化处理”到“新产品生产”的闭环式循环经济产业链,保障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安全、高效循环利用,为绿色农业与环保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市场织“绳”,废弃资源循环“绿”用
(一)做大特色产业,为农膜再生提供舞台。惠民县是全国最大的绳网生产基地,拥有新型绳网企业3700余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85%以上,年产值超260亿元。农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经回收企业除污、溶化、脱粒后,即成为加工绳网的优质基料,实现了废弃农膜由“农尾”向“工头”的转变。
(二)加快科技创新,为农膜再生提供路径。先后建成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科创平台,惠民新型绳网入选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41项科研成果在惠民转化落地,23项生产标准通过认定,为农膜再生料的升值应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双网融合发力,为农膜再生提供动能。实施“互联网+绳网”双网融合工程,辐射南部8个镇办,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培育中国淘宝村26个,建成“红网工坊共富车间”32座,带动村集体增收超520万元,吸纳村民就业2200多人,为农膜再生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