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林业

 
保护古树名木留住绿意乡愁
加入时间:2024-04-2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孙现富
 
  又是一年植绿时。植绿,还要护绿。古树名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寄托着人们的乡愁情思,延续着优质的生物基因。国家林草局2022年9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这些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的活化石有着宝贵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和经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笔者注意到,近年来,各地在古树名木保护上做了许多积极探索。以古树名木资源丰富的北京为例,当地通过建设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乡村、古树街巷、古树社区等,实现了从单一保护树木本体,到统筹保护周边生境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扩展了古树名木的生长空间,还为市民亲近古树创造了更多更便捷的条件,让古树“活起来”。数字产业发展较快的浙江省开发上线“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监管平台”,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古树名木信息一表管理、一图尽览、一键查询。四川省高质量推进蜀道翠云廊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针对翠云廊古柏的特殊性,全面开展信息化管理,坚持“一树一档”,建立蜀道古柏立体化、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并接入地方森林公安平台,形成了底数摸清、动态监测、全方位防范的保护管理体系。古树名木保护,既要有“人管”,更要有“法治”。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时,专门增设保护古树名木条款,成为国家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里程碑。湖南、广东、山东等地纷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古树名木保护法规和养护管理标准。
  
  可喜变化的背后也有隐忧,当前古树名木面临着很多挑战。这种挑战既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病虫害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还有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责任不清等人为因素,非法伐木、肆意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地方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更是难以挽回的。种树护树,不显山、不露水,是不折不扣的潜绩。是否甘做种树者、护树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古树名木,看似只是一个植物实体,其实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桥梁。保护古树名木不仅是对历史和自然的尊重,更是对后代和地球的责任,需要强化认识,形成共识,营造爱护古树名木的社会氛围。
  
  或许有人会问,保护这些古树名木能得到什么?保护是否意味着一味“守成”?笔者以为,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利用并不矛盾,我们保护古树名木,是为了今人乃至后人更好地享受其带来的红利,而享受这种红利的前提则是做好保护工作,二者应该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
  
  为此,要通过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古树、爱护古树,与古树相存相依、共生共荣的新风尚。一方面,各地可以实行挂牌保护,针对普查中发现的长势衰弱和濒危古树名木,积极指导推动各地及时开展抢救复壮,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完善古树名木数据库,形成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格局。另一方面,各地可以将本级古树名木的资源普查、认定、抢救、复壮、养护、科研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全力保障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资金需求。此外,还要明确管护责任和主体,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保护法律责任,加强保护管理和宣传,形成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长效机制,让保护者担起责任,让违法者受到严惩。
  
  
[林业] 山东高密林下生金 铺就生态致富
[林业] 保护植物新品种权须多管齐下
[旅游] 黑龙江漠河启动大北极旅游圈共同
[农业] 河北盐碱地综合利用多方见成效
[旅游] 农旅融合提质美丽经济
[工业] 为何要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
[林业] 全国林下可燃物载量本底首次摸清
[林业] 科学谋划 宁夏剑指黄河几字弯
两山合作社 推进生态富民
徜徉绿水青山 生态旅游释放假日
假日经济新热潮:绿水青山 小城
昆明:守护一城山水打造绿美春城
浙江湖州为生态立法 守护绿水青
云南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一些地方举办婚礼攀比之风愈演愈
收旧更便利 换新有动力
青海省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体系建
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进行时
新疆:高素质农民培育赋能乡村振兴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讲好生态故事 建设美丽乡村
城市更新下足绣花功夫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