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节约

 
秸秆能源化利用助力零碳村镇建设
加入时间:2024-04-10  来源:农民日报  
 

  北国黑龙江,依然春寒料峭,在夜间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海伦市长发镇长庆村,取暖季还未过去。而在村民周淑娟的家中,各色花朵争奇斗艳,暖意融融。“屋里每天都能达到20多摄氏度,你看这花开得多好!”周淑娟说。
  
  近日,在黑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零碳村镇”长庆村,记者见到一场由秸秆能源化利用掀起的“农村能源革命”。
  
  什么是“零碳村镇”?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举办的全国低零碳乡村培育现场交流活动暨零碳村镇促进项目技术培训班上,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王全辉介绍,“零碳村镇”是农业农村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通过充分利用天上的太阳能、地下的地热、地上的秸秆及牲畜粪便等,探索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零碳村镇”充分挖掘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培育乡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做好农村建筑和生活用能节能工作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利用微网、储能等分布式能源应用技术,实现在农村居民生活场景利用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项目将推动农村居民建立“双碳”情景下的新型生活方式,为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
  
  据统计,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率2020年已经突破95%,秸秆能源化利用量超过1000万吨。而在长庆村,秸秆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绿色应用效能,秸秆能源化利用使当地采暖更加清洁,供热成本也降低50%。
  
  2012年,长庆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项目,村民全部由平房搬迁到高层居民楼,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高,但能源供应消费水平、基础设施配套等却与“新农村”“小城镇”要求存在差距。为此,居民楼一侧建起了锅炉房,保证村民取暖用能。透过锅炉打开的孔洞,记者看到,锅炉内燃烧的并非燃煤,而是玉米秸秆。“我们安装了秸秆打捆直燃锅炉,老百姓家里的秸秆打包后直接拉过来燃烧,处理秸秆不用再花钱了,大大减轻了村里的负担。”长庆村党支部书记胡永财说。
  
  秸秆是零碳生物质能,秸秆能源化利用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和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还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已安装秸秆直燃集中供暖锅炉130台,辐射农户约11.16万户,2023年度直燃供暖项目的秸秆利用量达123.42万吨。
  
  近年来,围绕农民生活用能需求,针对秸秆不同应用场景,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海伦市利民节能锅炉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制造了多类型生物质锅炉,例如生物质户用炉具、生物质压块燃料锅炉、生物质直燃锅炉、粮食烘干塔等全系装备能力,为推进农村能源消费低碳和“零碳村镇”建设打下基础。生物质锅炉热效率比普通燃煤锅炉高70%左右,燃料产生的烟气在尾部烟道经过净化装置进行除尘、脱硫、脱氮,净化达标后排入大气。此外,秸秆燃烧后的灰渣又可作为肥料还田,减少化肥投入。
  
  长庆村的“零碳村镇”建设将以生物质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技术为核心,辅以生物质分户采暖技术,增加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利用建设,解决村镇农户及公共设施清洁采暖、电能及部分炊事用能消费可再生能源替代,实现村镇生活用能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标。
  
  据悉,黑龙江省作为项目建设推广示范点之一,将在长庆村开展项目示范,以生物质清洁采暖技术模式为重点,采用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技术+生物质炉具分户式采暖技术,实现区域冬季清洁采暖,优化村镇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村镇人居环境。(记者 刘趁)

  
  

[农业] 河北盐碱地综合利用多方见成效
[旅游] 农旅融合提质美丽经济
[工业] 为何要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
[林业] 全国林下可燃物载量本底首次摸清
[林业] 科学谋划 宁夏剑指黄河几字弯
[林业] 欧投行项目做活安徽林业绿色文章
[林业] 江西坳上林场:守生态线吃生态饭
[林业] 河北七大行动推进塞罕坝林场二次
两山合作社 推进生态富民
徜徉绿水青山 生态旅游释放假日
假日经济新热潮:绿水青山 小城
昆明:守护一城山水打造绿美春城
浙江湖州为生态立法 守护绿水青
云南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一些地方举办婚礼攀比之风愈演愈
收旧更便利 换新有动力
青海省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体系建
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进行时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讲好生态故事 建设美丽乡村
城市更新下足绣花功夫
落实双碳行动 建设美丽中国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