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产业 > 绿色企业

 
央企绿色发展双碳平台启动
加入时间:2022-05-23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了解到,近日央企绿色发展“双碳”平台正式落户杭州,由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林集团”)牵头,以中央企业战略投资为主,将分批分步通过“增资引战”方式吸收地方国资和社会资本,深度整合全国优质林业资源和碳汇资源,力争成为国内最大碳汇经营实体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要运营平台。
  
  一个平台,昭示着一家央企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中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红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了其宏伟目标——未来中林集团将经营和管理4.5亿亩林地,为国家贡献超7亿吨的森林碳汇。首期计划探索创新“储备林+碳汇林+林碳综合服务”运营模式,实现拥有和管理林业资源6000万亩。
  
  雷州半岛湛江,数万亩的桉林绿浪滚滚。很难想象,60多年前,这里还是千里赤土。
  
  桉树苗品种从“雷林1号桉”升级到“雷林39号桉”,造林面积从零扩大到300万立方米,桉林轮伐期从10多年缩短至4至5年……跳跃的数字背后是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绿色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中林集团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林业唯一的中央企业,中林集团形成了“储备林、速生林、境外林、天然林”全面布局的森林资源体系,可控森林资源面积达1200多万亩,其中境内可控林地面积约785万亩,主要分布在重庆、福建、广东、广西、黑龙江等地,包括储备林、速生林和天然林,树种以松木、杉树、桉树和阔叶树为主;境外通过并购包销等方式,在新西兰、俄罗斯、南美等地经营林地面积500多万亩。未来,通过双碳“平台”,将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持有力度,在碳汇的培育、经营上下功夫。
  
  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还要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手段必不可少。
  
  据介绍,中林集团着力打造数字化林业,内部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外部增强大数据网络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同时,推进风险防控创新,利用卫星大数据及实施监控,科技育林,实现林业信息化、现代化,防控森林火灾、病虫害、非法采伐及生长情况实时检测,降低人工成本。此外,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抗旱造林、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适宜地区加大营林和产品加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经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林业碳汇不仅是抵消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更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增值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
  
  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约7到8亿吨。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高。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林业发展以及碳汇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业内人士建议,要坚持“一盘棋”的系统思维,把“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等其他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推进。
  
  目前,中林集团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成立了“中国碳金融研究院”,并且联合福建三明正在推进控股中国林权交易所。同时,加入“中国碳中和行动联盟”,积极打造集碳资产管理、大数据等多功能林业碳汇综合服务平台。
  
  余红辉透露,借助于“双碳”平台,下一步中林集团将开展碳资产评估,林业碳汇监测、计量、认证等服务,通过撮合碳资产交易、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加大碳汇整体收益。未来,在此基础上,开发碳金融产品,建立完善生态碳汇数据资产,释放林业碳汇的增汇潜力。
  
  
[林业] 智慧林草守护大理苍洱生态
[林业] 杭州创新古树保护模式 守住绿色
[农业] 北菜南销深挖增收潜力
[农业] 展示美好生活 助建秀美乡村
[旅游]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暑期汛期出游提
[工业]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驶入快车道
[工业] 坚决杜绝以节能双碳为名搞拉闸限
[农业] 江苏南通协作出新招 帮扶见实效
共绘绿水青山吉林画卷
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幸福底色
绿水青山铺就江苏最美生态底色
推进农村能源革命 描绘绿水青山
把绿水青山培育成金山银山
广州: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城市更新进
科学储粮 节粮减损
奉贤多点发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制止餐饮浪费 需要久久为功
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成渝地区如何发力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